黎族服飾展示
黎族樹皮衣
黎家制衣用的海島棉
黎錦大力神圖案
編者按:
無論是具海南地方特色的大型演出,還是少數民族傳統節慶,黎族服飾展示都是一道不可或缺的亮麗風景線。黎族傳統服飾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黎裝是黎族社會經過漫長的發展、演變、積淀而形成的,它根植于黎族的社會生活中,凝聚著黎族同胞的智慧,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及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是黎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近日,海南傳世黎錦工藝研究所所長郭凱接受海口晚報記者專訪,講述了一直備受人們喜愛的黎裝的前世今生,以及它的多元化之美、天人合一之魅。
■ 本報記者 彭桐 文/圖
從樹皮布到黎錦
“樹皮布是黎族最早的服裝。在黎族居住區三亞落筆洞考古發掘出剝樹皮所用的石拍,是新石器時期之物,可以推斷距今有6000年歷史!”海南傳世黎錦工藝研究所所長郭凱說,海南黎族創造了本民族傳統服裝,在原始社會就會制作樹皮為衣,是我國最早發明和使用樹皮布的民族之一,也是最早懂得遮羞穿衣的民族之一。
黎族服裝的發展史是一部漫長的演變史。概括地說,是從新石器時期的粗糙的木色樹皮布,到春秋戰國時期白色的卉服,到漢代的“廣幅布”、“貫頭”,又到三國時期的“五色班布”,宋代的“雜花卉”、“青花布”、“五色鮮明”,再到元代杰出棉紡織家黃道婆將崖州(今三亞)的棉紡織布技術帶回松江,以及在唐代已出現的“吉貝布”、“盤斑布”、“食單”(桌布)等開始暢銷我國川淮、川蜀等地區,最后到明清時代,“機抒精工、百卉千華”的黎錦成為國內外貿易的珍品。
古籍《山海經》最早記載黎族以樹皮為衣,那只能遮體避寒,到“海南三大寶之一”的黎錦出現是全面解決穿衣戴帽了。在此過程中,是黎族勞動人民對大自然的不斷探索,歷經的是無紡時代、麻紡時代到棉紡時代,由無色之布到多彩之錦也是從黑白世界走向彩色世界的艱難歷程。黎族先民古越族就掌握麻織布技藝,中國最早的棉從印度傳入海南再傳入內地,不同時代黎族制衣的原料和技藝都很超前。
傳統裝的時尚
古代黎族的行政組織是以方言為峒部落,各方言區有各自的習俗和規矩,以不同的服裝作為族群標志。因居住地域、生態環境和語言等方面的差異,黎族內部主要分為哈、杞、潤、美孚和賽等五大方言,各大方言傳統服裝的種類、樣式繁多,有的大方言中又分多個小方言,其服裝也存在一定差別。有的方言雜居,服裝也呈兼容現象。
總體上說,黎男子傳統服裝主要由上衣、腰布和頭巾組成,上衣開胸、無紐無扣,僅用一根繩子綁住;另一種是不用原稱“包卵布”、古稱“犢鼻褲”的丁字形腰布,下身為上窄下寬的開叉裙。婦女傳統服裝分為上衣、下裙和頭巾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繡有精致的花紋圖案。在樣式上最有特點的是,白沙潤方言婦女的筒裙最小、最短,裙身僅有27厘米,堪稱“超短裙”,而美孚方言黎女的五連孚筒裙最大、最長,長度是前者的4倍多。一個長到基本邁不開腿,據說是黎之貴族,不用下田,一個短到如同大褲叉僅為遮羞,不影響上山下田,郭凱說:“這一長一短,從現代審美眼光看,都展現出的是文化與時尚!”
黎族服裝的多樣性,不僅反映在各方言黎族常用服裝上,還體現在用途不同的特種服裝上。最能展示民族特色的是節慶服裝,在最隆重的三月三節各方言區服裝各有不同,并各具特點。
黎裝上的圖騰
黎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心靈手巧的黎女以布當紙,以針線作筆,繪畫出一幅幅用文字無法描繪的璀璨圖案。
自古以來不斷發展變化的黎裝上的圖騰,都凝聚著黎族人民的審美觀。黎傳統服裝的織錦圖案多達百余種,既反映多姿多彩的生活,也都是一種對生產生活和自然界的物化反映,與其族源族系、信仰崇拜、祭祀婚喪,以及所處地理環境和受漢文化影響等因素有著密切關系,表達黎人對生命生活的無限熱愛和美好向往。
黎裝染色技術在何時,史書無明確記載,其起源中有個傳說,稱天天上山的一位黎家姑娘所穿白筒裙一次被植物汁液染上顏色,人們覺得漂亮,便效仿著用植物染料為白紗線染色。
黎族“次生衣”是麻衣,以麻織布的歷史延續時間很長,至今在樂東縣鄉村還傳承著此種技藝,在麻紡織工藝流程中,便有用野生植物為麻線染色。黎族最初認為黑色避邪,鐘愛黑色,后來隨著審美觀演變,有了綠、黃、紅等各種色彩布制衣。
黎族刺繡雖不如我國四大名繡聞名,但特色異常鮮明。文身是黎族先民最早的護身符,也是黎刺繡藝術的源頭。各方言黎女在服裝上繡上與文身一樣的花紋圖案,共性都是以人紋和自然紋為主,有日常可見的人、牛、鹿、鳥、蜂、蝶等動植物,有日、月、星、電等自然物,還有耕種、舂米、歌舞等生活圖,還有龍、嫦娥、神仙等想象之物。黎女看啥想啥就織啥,以其認為的吉祥事物為準。
郭凱說,黎裝織錦圖案豐富,色彩艷麗,原料和色彩均取自大自然,生產的是既實用又具審美價值的天人合一的大師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