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當中,春節、端午、中秋等大多數節日都是按照農歷來算的。
而清明節,卻是公歷的4月4日(或5日、6日)。
都是節日,為何有陰歷和陽歷的差別的?
就此,華西都市報記者采訪得知:清明節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日子。清明節不僅僅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于是它就有了一個特殊的身份: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的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怎么來確定的呢?每年4月5日的前后,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就是清明節期的開始。也正因為這樣,每年的清明節總是在公歷4月4日、4月5日、4月6日這3天中的一天。地球以橢圓形的軌道繞日公轉,地球的赤道面與它的公轉軌道面形成的夾角叫黃赤交角,四季也由此角產生。
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說,公歷是根據地球相對于太陽的運動來確定的。翻譯成通俗的語言就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的位置,決定了二十四節氣的時間。
陽歷:與太陽有關
大家都學習過基本的地理知識,比如當地球運動到陽光直射在赤道的時候,這天晝夜時間平均,這一天也就是春分。當地球運動到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的時候,這天日照時間最長,這一天也就是夏至。
不過,太陽直射點的周期性變化不是剛好365天的,而是365天5小時48分45.19秒(或計 365.2421897天),所以,這也讓二十四節氣并不固定在每年的一天,前一天、后一天有一點浮動。
這樣解釋下來,其實清明節還有這樣一個身份:我國有假期的傳統節日中,唯一按照公歷來計算的。
農歷:與月亮有關
既然清明節是唯一按照陽歷來計算的節日,相信大家也都明白了,其他的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都是按農歷(陰歷)來計算的節日。
陰歷的計算和陽歷不同。朱進說,陰歷是按照月亮繞地球的運動產生的。當前的農歷是依照天文數據計算得來的,因此農歷也算是一種天文歷。
這里要插播一下,我們現在使用的農歷,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陰歷,而是一種陰陽歷。真正的陰歷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是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的,因此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沒有固定的時間,陰歷也不考慮年長。為了克服這個缺點,陰陽合歷誕生。
陰陽歷:保證年和月一致
陰陽歷,保證了“年”的時間長短與地球繞日周期的一致,也保證了“月”的時間長短與月亮周期的一致。我國的農歷,大小月分別為30天和29天,平均每月為29.5天,與月亮運行周期一致;平年為354天或355天或353天,閏年為383天或384天或385天,每十九年平均為365.247天,與地球繞日運行周期一致。
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有了較為完善的農歷歷法規則,中間也曾經歷過多次修改。能得到現在這樣科學的陰陽歷,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歷法在以前是件很重要的事情,雖然古代都是以陰歷為主,各個朝代歷法也略有偏差。不過朱進說,單從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詩句,就能知道古人那時已經非常關注太陽的運動了。
?
?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華西都市報] [作者:王浩野] [編輯:陳肖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