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輛“啵啵車”去采訪

帶敞篷的“風采車”,曾經是許多海南人出行首選的交通工具。(2004年)海南日報記者李英挺攝

1988年的海口大英山汽車總站,現已變成繁華的明珠廣場商業區。黃一鳴攝

1980、90年代,海南人出島大多搭船,乘飛機的并不多。圖為1992年的海口市大英山機場。黃一鳴攝

搭三輪車進城。(1993年)黃一鳴攝

隨著東環高鐵運行,海南人出行的選擇越來越多了。海南日報記者王凱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杜穎
“日野”與“解放牌”并行
“有點遭罪!”當回憶起1980年代在海南省內乘著大巴車四處顛簸采訪的生活經歷時,我省知名攝影家、中國日報記者黃一鳴一邊笑著一邊道出了這四個字。
在海南成長、工作,幾十年來,黃一鳴不但切身感受著海南島內島外交通的變遷,而且,他數十年不間斷地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了一張張珍貴相片,讓人感喟著時代的變化。
1980年代,海南的街面上陸陸續續出現了一些新車,很多人發現,用于長途客運的大巴車也紛紛換了裝,搖身變成了“日野”大巴,常年在外采訪的黃一鳴,對日野大巴的印象深刻,“這車當時算得是高檔車,可只有好車,對交通的改善卻沒有太大效果,路不好啊!”
就這樣,高檔的“日野”大巴,和一直在使用的老舊的“解放牌”客車混雜在了一起,作為省內交通客運的主力車型,搖搖晃晃地上路了。
“海口到三亞,那時屬于長途客運,200多公里的路,要走上一整天才能到。”黃一鳴說,1980年代,海口到三亞沒有高速公路,像樣的柏油路也少得可憐,大部分都是黃土路,去一趟三亞,可謂是“翻山越嶺”。大巴一般清晨在海口發車,中午時分就快開到興隆了,司機和乘客們都會在興隆吃頓午飯,再休息一會兒,然后,開往陵水的方向。
過陡坡提水降溫
很多年的時間里,黃一鳴都記得從三亞回海口的一段陡坡,在分界嶺,若是好車,陡坡要狠踩油門才轟得過去,而搭載著乘客的老“解放”可就困難重重,非常吃力了。黃一鳴說,那時就是有經驗的老司機,開到陡坡也經常半途熄火。于是,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解放牌”里坐了滿滿的一車人,可車頭的水箱卻開了鍋,沸騰冒著大熱氣……久而久之,長途司機們都有經驗了,他們只要跑高速,出門就帶著個大水桶,到了“陵門”(陡坡附近)就停下車,拿著水桶到附近的水渠去提水,倒進客車水箱里,加到幾乎到頂了,看著沸騰著的水降了溫,再開足馬力猛沖過去。
黃一鳴回憶,長途客運,從定城到黃竹、到嘉積有一段土路壓得很不實,路況特別糟糕,一輛大車過去,塵土飛揚,大熱天不敢開窗,一開窗就被卷起的塵土嗆得不得了,真可以用“煙塵滾滾”來形容了。
除了省內客運,到省外的客運交通也有很多趣事和無奈。那時候,從海口到廣州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坐船,最簡單方便,可船不是每天都有,有時一個星期才有一班,坐得最多的就是“水路聯運”。“這‘水路聯運’是水水路路一會兒水一會兒路,從海口到海安坐船,到了海安再倒大巴車到湛江過一晚,第二天從湛江到江門還要坐兩個輪渡,然后從江門再坐上內河船,用一天的時間搖晃到廣州。幾番坎坷啊!”黃一鳴笑說。
出門就打“啵啵車”
在很多大風天氣里,海口市海府路(今南亞廣場附近)汽車總站總是擠滿了過海滯留的人。“刮風下雨天氣,沒有票賣,很多人睡在汽車總站,而經濟條件稍好一些的人,就會到汽車總站對面的‘建國旅館’去休息等票,那時,這家旅館最熱門。”
1988年建省之后,因為闖海人的到來,短途、市區內的各種交通工具多了起來,因為人力車被管得很嚴,逐步退出了市場,有人開始用摩托車焊上鐵棚拉客人。“經常在夜里,摩托車發出‘啵啵啵’的大響聲,震得人睡不著覺,后來我們干脆就管這種早期‘風采車’叫‘啵啵車’,別看這‘啵啵車’條件不怎么好,但出門采訪多要靠它,常被司機‘漫天要價’,因為公交車實在太少,也沒有其他辦法,這與今天發展起來的城市公交系統相比,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黃一鳴說。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