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一五”計劃重點項目酒泉鋼鐵公司的建設而興起的嘉峪關市,是一座典型的因礦設企、因企設市的資源型城市,現在正依托“一帶一路”大力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為此,嘉峪關市將打響“天下第一雄關”和方特歡樂兩個文化旅游品牌,著力構建3個文化旅游圈,即以國家5A級旅游景區嘉峪關文物景區為核心的長城絲路文化旅游圈。一路探索,如今嘉峪關市的旅游產業正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謀劃旅游文化轉型升級中,啟動了有“旅游航母”之稱的大景區建設,正在走著一條具有嘉峪關特色的旅游發展之路。
城市名片
嘉峪關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地處西隴海經濟帶上蘭州、烏魯木齊兩個省會城市的中間位置,是古絲綢之路重鎮和新亞歐大陸橋上的交通要沖,同時也是西北地區最大的碳鋼和不銹鋼生產基地。
隨著國家“一五”計劃重點項目酒泉鋼鐵公司的建設而興起的嘉峪關市,是一座典型的因礦設企、因企設市的資源型城市,現在正依托“一帶一路”大力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羅輯)
城市印記
一個導游眼中的嘉峪關之變
特派記者 馬珂 羅孝平
深秋大漠,嘉峪關市給我們的第一份禮物竟是綠色!當車子緩緩駛出機場,眼前全無想象中的荒涼,卻是綠樹成蔭,導游楊海燕的熱情也為我們增加了一絲暖意。
“歡迎你們來到嘉峪關,這里地處絲綢之路與萬里長城交匯處,底蘊深厚的文化色彩加上豐富的地域勝景在這里架起了一道彩虹……”一上車,楊海燕就向我們如數家珍般地說起了嘉峪關的“好”。
楊海燕從小生活正在嘉峪關市,在她眼里,家鄉的美是自己無限的驕傲。
2003年楊海燕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走進了導游的行業。“那時候啊,嘉峪關這座以重工業為主的城市,還沒有什么旅游的概念。”楊海燕記得,剛入行時,她做得最多的業務不是帶別人去欣賞自己的家鄉,而是幫別人買蘭新鐵路的火車票。
“嘉峪關仿佛一直都是別人‘路過’的地方。”楊海燕說那時候做導游,看到別的地方紅紅火火,自己家鄉卻留不住人,心里挺不是滋味,甚至想過轉行。但沒過幾年,嘉峪關市的旅游開始漸入佳境。
“你們別小看這路上的樹,每棵樹種植成本可不低咧,都要300多塊呢。”楊海燕向記者介紹,近幾年,嘉峪關市在環境改善方面投了大力氣,2009年以來,光種樹上,就花了約2個億,一座戈壁灘上的綠城就硬是在人們不斷的努力中奇跡般地建成。
伴隨綠化種樹的大手筆,一個個生態項目也加入布局,南湖文化生態園、“七一冰川、滑雪運動公園……2015年開業的方特歡樂城,更是將嘉峪關大景區的實現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以前,來嘉峪關的游客,最多就是待一天不過夜。自從有了這些景區,每年5月到10月旅游旺季,我們當地的酒店和賓館可都是滿的呢!”楊海燕驕傲地說道。
據了解,近幾年,來嘉峪關市旅游的人數以年均30%的速度遞增,旅游已經成為嘉峪關市經濟發展新引擎。
城市細節
在戈壁上種活一棵樹,不亞于養活一個孩子!
嘉峪關市在戈壁上創建綠洲,建成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
特派記者 馬珂 羅孝平
這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半個世紀前在荒涼戈壁上建起的一座鋼鐵城市;這是一座綠色的城市,不見戈壁灘的蒼涼渾茫,抬眼望去是滿街的蔥郁生機。嘉峪關,經歷了“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的不毛之地,到綠樹成蔭、空氣清新,藍天、白云、碧湖交相輝映的旅游現代化城市的轉變。
走在嘉峪關市區街道上,感覺這座城市將豪邁和秀美結合得那樣完美。筆直的街道整潔而寬敞,現代化的樓群和高達39米的“雄關之光”氣宇不凡,掩映在各個城區的公園是那樣幽深而醉人。漫步在人來人往的人群,你感覺不到擁擠和煩躁,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純樸的笑容。
近年來嘉峪關市先后獲得了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等多項榮譽。
“這里啊,曾經沙塵暴厲害得很,那風夾著砂石吹到臉上可疼了!”嘉峪關市城市博物館講解員郭璐至今還記得小時候春秋兩季走在上學路上有多難受。相比如今,住在這里已經40多年的林元進老人不禁感慨:“現在的綠色真的是凝聚了我們幾代人的汗水和執著。”
種樹容易嗎?在嘉峪關真的不容易!甘肅日報嘉峪關記者站站長曹義成形容,在戈壁上種活一棵樹,艱辛程度不亞于養活一個孩子!
據了解,嘉峪關地區干旱少雨,年平均降雨量85.3毫米,而年蒸發量卻高達2004.9毫米,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區。缺水少綠成為建設者們面前的一大難題。
智慧的嘉峪關人利用了祁連山豐沛的水源,大力實施引水入城、以庫蓄水工程,先后建成了10座調蓄水庫(人工湖),將地表水和地下水匯集,蓄水總量961.31萬立方米,既調節了氣候,又改善了人居環境。
水的問題解決了,土從哪里來?土壤在戈壁灘是稀缺資源,“在戈壁灘上,你一鐵鍬挖下去,看到的永遠是砂石。”曹義成介紹,為了處理好綠化用土和保護耕地之間的關系,嘉峪關人外運異地淤積土壤,施肥、加填充物和種植苜蓿改善土壤,按照不同植物的生長規律加土,大大提高土壤資源利用效率。
1995年至今,拉土、挖坑、植樹成為嘉峪關全市領導和群眾每年必做的大事,義務植樹率和群眾參與率達90%以上。
“在嘉峪關市每種植一棵樹,需要的成本大概是300元到360元。要先挖個2米深的大坑,把砂石子運出去,再從很遠的地方買來泥土填充,毫不夸張地說,嘉峪關的每一寸土都是從外地運來的!”參與過植樹的林元進老人告訴記者,就是因為嘉峪關人這樣執著而艱辛的付出,才有了現在嘉峪關到處郁郁蔥蔥。
據了解,目前嘉峪關全市建成130多處公共綠地和15座公園,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36.3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77%。城市居民出門不到1公里就可以到達公共綠地,基本實現出門見綠、處處享綠。
靠著這股執著,嘉峪關市在2006年便獲得國家衛生城市稱號,2014年復審通過,延續了這個榮譽。
(海口網10月15日特派記者 羅孝平 呂巖 李科洲 馬珂 海口晚報特派記者 彭桐)
相關鏈接:
海南媒體絲路行記者采訪手記:匆匆揮別絲路起點 飛向重鎮嘉峪關
海南媒體絲路行:古城律動現代脈搏
海南媒體絲路行:昔日戈壁荒灘 今朝絲路明珠
海南媒體絲路行:嘉峪關
海南媒體絲路行:古道雄關新絲路 多元文化潤明珠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羅孝平呂巖李科洲馬珂 海口晚報特派記者彭桐] [編輯:林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