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秦漢時期道家的重要經典,《淮南子》蘊含極為豐富的養生智慧,其中關于“養心”的思想內容別具特色,充分繼承和發展老莊道家的養生理念,對后世的道家道教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
原標題:《淮南子》“養心”說谫論
資料圖
作為秦漢時期道家的重要經典,《淮南子》蘊含極為豐富的養生智慧,其中關于“養心”的思想內容別具特色,充分繼承和發展老莊道家的養生理念,對后世的道家道教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
養生之要,在于得心
老子認為人們在日常的養生實踐中,應注重克服外在紛繁的物質誘惑,避免使自身陷于“心發狂”的不利的精神狀態。莊子也反對人們過度執著于外在的事物,以至于“勞形怵心”(《莊子·天地》)。與道家先賢一致,《淮南子》也認為“心”在人們的自然身體中占據關鍵地位,是“形之主”、“五藏之主”,發揮著“制使四支,流行血氣”的實際作用,進而還對人們辨別是非、處世經事發揮出重要影響。由于“心”對人們的養生實踐具有如此顯著的效用,所以《淮南子》強調養生重在內養其“心”,外養其“氣”,如果人們無法持養其“心”,那么便會擾亂自身對于“氣”的調理,造成“心”、“氣”不協的消極結果。
為防止“心”為外物所紛擾,《淮南子》要求人們在養生上應善守其“心”。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趨舍行偽”時,內在的精神意志就會受到損耗,進而擾亂人“心”的清明安定,使其行迷于貪圖享樂的“世俗之風”,背離常保其生的養生目的。基于這種認識,《淮南子》延伸老子所言,明確認為真正的修道之士能在養生上內守己“心”,而非“滑心”亂志。
養心之本,貴返虛靜
如何才能善守其“心”呢?《淮南子》認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之所以易于為外物擾亂,是因為其精神意志偏離“道”之“虛無”、“平易”,以致“神明”喪失。因此,對于“心”的持養,人們必須堅持能夠從精神上返回“虛”、“靜”的自然狀態,從而消除“嗜欲連于物,聰明誘于外,而性命失其得”的現實禍患,“達于性命之情”,如道家圣人那樣“合于道一也”(《淮南子·俶真》)。
在養生實踐中,對人們產生最大影響的消極因素,即是那些由各種外物誘惑而形成的“嗜欲”。《淮南子》認為人們的本性原本清靜如水,但卻被自身的欲求之心所紛擾,使精神意志陷于追求外物滿足的勞疲不堪中。因而,人們如要養生得宜,就必須消除產生“嗜欲”的心理基礎。人們只有讓自己在精神上返回虛靜無為的自然狀態,關注于生命的內在本質,才能讓一己之心“不載嗜欲”,最終“不為物散”,“通于神明”。
《淮南子》還著重提出,人們這種對于“心”的虛靜安養,直接影響到自我生命中形、氣、神的協調發展。形、氣、神,這是人體養生的三大要素,各有其獨特效用,共同對人們的生命存在發揮重要影響,因此在養生實踐中,人們需要確保這些要素“各處其位,守其職”,相互之間不發生混亂沖突的干擾作用。“心”由于在人體中處于“五藏之主”的特殊地位,所以實際上與形、氣、神的發展變化密切關聯。在很大程度上,《淮南子》將“心”看作是影響形、氣、神的關鍵所在,認為人們只要養“心”得宜,則“精神盛而氣不散”,形骸亦會完善。反之,如若人們在養“心”過程中,躁動多欲,為外物所誘,那么形、氣、神便會發生消極變化,導致人們養生實踐趨向惡化發展。因此,如莊子所云:“乘物以游心”,《淮南子》亦主張“返性于初,游心于虛”,在“心”的自然自由中,實現個體生命中形、氣、神內在和諧的理想發展。(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單位:安徽理工大學楚淮文化研究中心)
?
?
相關鏈接:
海口觀光農業養生度假區落戶演豐 總投資65億元健康養生:怎么吃才能“干吃不胖”?女兒要嫁人 方知家底兒被媽花到養生館了老中醫最喜歡的7種長壽養生茶?一輩子離不開中醫養生:夜寒早涼 當防“寒腿”立冬養生從“睡懶覺”開始?宜吃栗子花生黑木耳?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鳳凰網綜合] [作者:單位] [編輯:林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