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6歲的韓先生是地道的文昌人。在他的記憶中,文昌的春節十分特別,大年三十的中午,在其他地區的人們還在張羅著初一所用的食材、準備年夜飯時,就要敬神、放鞭炮了。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7-01/23/4487fc93ab1b19f0116c22.jpg)
今年76歲的韓先生是地道的文昌人。在他的記憶中,文昌的春節十分特別,大年三十的中午,在其他地區的人們還在張羅著初一所用的食材、準備年夜飯時,就要敬神、放鞭炮了。與海南大部分地區的敬神一樣,他們要將閹雞、年糕和其他貢品都端到自家院子里的八仙桌上,然后燃香燭,放鞭炮,以求神明保佑來年萬事如意。大年初一的早上,也要放鞭炮,以慶祝新年來到,但是這一天說話得十分注意,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初三的時候,村里就請了戲班子唱瓊劇。“以前是唱木偶戲的。”韓先生樂呵呵地說。
初七是從中原傳來的“人日”。在這一天,要把女人的香料包掛在蚊帳的四個角上,以求平安。如若沒有香料包,那么就選擇如芹菜、黃花菜等七種長條形疏菜炒成一盤菜,又稱“七彩根”,寓意吉祥。隨著時間的推移,人日的習俗逐漸淡化,現在,在人日當天,家長要殺雞祭祖,并給孩子們發小紅包,求得孩子平安長大。
在海南,不過正月十五,不算過完年。在文昌,正月十五的“搶燈裘”十分有趣。燈,在海南話中與“丁”同音。在文昌,正月十五晚上,當人們高舉著自己所扎的燈籠在村里繞一圈,掛到村里的公廟時,尚未孕育的夫婦就要前去搶得已孕育孩子的父母所扎的燈籠,求得來年能夠有孩子。待來年如愿生了孩子之后,自己也要扎燈籠掛到村里的公廟,進行還愿,而這時,別的沒有生育的夫婦就可以進行“搶燈裘”的活動了。
此外,文昌的偷青活動也十分有趣。正月十五晚上,年輕人跑去菜地里偷瓜菜,并自己煮來吃。而菜地的主人,也樂意自己的勞動成果被人偷走,他們認為有人偷瓜菜就說明自家的瓜菜長勢好,引起了別人的注意,也寓意來年豐收。因此正月十五的晚上,看到了偷瓜菜的年輕人,主人會視而不見,甚至會招呼年輕人前來自家的菜地摘菜。但是,一過正月十五之后,年輕人就不能再到菜地去偷瓜菜了,不然會遭罵。因此,在文昌也流傳著這樣一句古語——“十五偷青,十六人罵”。
在文昌過年,各家各戶總少不了一樣東西———糖供。“糖供”對于外鄉人來說可能有點陌生,這應該是瓊北瓊東一帶的叫法,類似于內地的米花糖。文昌的糖供既是過年時招待客人的佳品,又是到親友家拜年常帶的禮品。以前大凡南洋回來的番客,都喜歡品嘗糖供,回去時也總喜歡帶上一罐給異國的親人。其實文昌過年時的小吃遠不止糖供這一樣,紅糖年糕、油炸硬餃、京果等等,這些小吃都有一個特色———甜。這大概代表了文昌人對來年的一種寄望,希望日子越過越甜美。
在文昌的農村,還有一項特有的傳統年俗———送燈。在文昌人看來,“燈”與“丁”諧音,送燈有財丁興旺的意思。大年初三過后,文昌各地按照不同的吉日良辰,開始“送燈”。這一天,每家每戶都殺雞、殺羊,做好多的傳統美食,大擺宴席,請親朋好友來家中做客。村民們撐著一盞盞花燈(花燈整個可見72個大小紅“喜”字和36個“壽”字。在燈的正面還印有“招財進寶”“連生貴子”等吉語或人物風景畫),由“燈頭”領隊,排成長龍,敲鑼打鼓,燃放炮竹沿村游行,然后到離村不遠的公廟去,把燈掛在廟的內外,燈一掛好,人們便蜂擁而上搶燈,據說,搶到了花燈便能發財,人丁興旺。在送燈過程中,還會有跳盅盤舞、演木偶戲、瓊劇等活動。
?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海口網綜合] [作者:] [編輯:林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