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核與輻射安全中心主任田佳樹
?
專訪中國核與輻射安全中心主任田佳樹:中國核電建設不會“因噎廢食”
近日,日本核電站地震后造成核電站泄漏的安全影響,引出了中國目前核電設施的安全與保障的話題。為此,中國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環境保護部核安全設備監管技術中心主任田佳樹,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針對國外媒體關于中國核電建設趨于謹慎的評論,田佳樹表示,中國核電設施安全有保障,不會因噎廢食。
核設施安全有基礎有保障
記者:中國現有的核電設施安全系數如何?
田佳樹:中國的核設施安全有基礎、有保障。我國核電建設參考工業發達和核電先進國家的標準和實踐,全面借鑒和引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安全標準和技術導則,構建了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符合和引導中國核電安全、健康發展的核與輻射安全法規體系。
我國正在大規模、標準化設計、建設和運行的核電站,充分汲取了美國“三里島核電站事故”和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經驗,采用了先進的、經過運行檢驗的核電站成熟技術,我國7座核電站、13臺機組投產以來尚未發現明顯的缺陷,20多年沒有發生任何重大核安全事故,多數機組的運行和安全指標高于世界核電站平均值。
我國的核電站從選址、設計、建設、調試和運行、退役五個階段均有嚴格的法律法規、標準和技術規范要求。國家核安全局對各個階段均實施嚴格的許可證管理制度、有深入細致的技術審查和現場監督。
四個層次確保核電安全
記者:中國是如何進行核電建設的安全防控及質管?
田佳樹:中國核電建設遵循“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原則。安全和質量管理通常分成四個層次:第一,政府監督管理;第二,行業和/或主管部門管理;第三,建設單位業主管理;第四,參建單位和承包商管理。
首先,政府監管實行資格審查和許可證管理制度,依法實施監督、檢查和行政管理。
其次,核電建設中涉及的其他領域,如:工業安全、技術安全、職業安全衛生等,分別接受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總局、國家技術監督局、勞動人事部等中央和地方政府監督管理。行業主管或上級主管部門承擔安全和質量的管理責任,負責幫助、指導、督促、檢查和考核下屬單位的安全質量業績和水平。
另外,業主或項目建設單位是承擔和履行核安全責任的主體,必須建立相應的體系確保核安全和質量要求得以貫徹落實。
參建單位或承包商,必須是有資格和經驗的單位,要有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和良好實踐,建立了符合國家核安全法規、滿足業主質量保證大綱要求的質量計劃。接收業主的監督檢查,接收國家核安全局的例行和非例行監督檢查。
再有,我國核安全監管有重要和良好的實踐,要求參建單位或承包商不得將自己的項目和責任轉包,更不能分包給沒有經驗和資質的第三方。
確保安全高效發展核電
記者:如何在確保安全發展核電的基礎上加強防御?
田佳樹:核電作為清潔能源,是綠色發展的必然選擇,“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已經列入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
我國已批準建設12個項目、26臺機組,裝機容量2655兆瓦;完成選址待批14個項目、27臺機組,預計裝機容量2860兆瓦;合計66臺,總裝機容量約為6600萬千瓦。法國核電占總發電量的80%以上,核電占世界總發電量的16%。我國到2020年核電僅占電力總裝機的6%。因此,要實現減排目標、實現2020年清潔能源比例占15%的目標,核電還應發揮更大的作用。
我們說,要發展核電造福人類,但更要確保核安全保護家園。一方面要有效地識別和防御核風險,這就需要有比常規工業更高的安全和技術標準作為設計和評價依據,需要采用更加先進、更加成熟和可靠的技術作為核電站安全的技術保障,需要更加嚴格的質量管理和訓練有素的人才隊伍。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強防御。在防御方面,中國建立了突發事件預防和應對機制。配置必要和充分的資源防止災害的發生、減少災害的影響。同時,國家鼓勵和支持工業界采用安全和先進的技術,在政府層面建立了嚴格的監督和管理體系,采用了與國際接軌的先進核安全法規和標準等。
??光明日報:馭核記 ——世界核電利用的回顧與展望
?
?
奧布寧斯克核電站控制室
福島之災引發全世界對核電未來的焦慮:核電還是21世紀的不二選擇嗎?本報記者從國際原子能機構總部駐地發回權威報道,為你揭示核電的歷史與未來。
連日來,日本福島核電站爆炸升起的煙云,再次攪動人們意識深處對核輻射的恐懼,像一場心理“海嘯”,迅速波及世界各地。人們以不同方式作出反應,有上街示威,反對核能的;有口誅筆伐,主張改弦易轍的;有采取措施,進行自防自救的……雖說形式各異,但提出的問題卻是相同的。“我周圍的核電站安全嗎?我們是否需要核電?”成為當今全球討論的焦點。在作出回答之前,不妨先讓我們共同回顧一下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的歷史。
?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廢墟
核電的誕生
作為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的里程碑,世界第一座核電站運行近半個世紀才安全退役,堪稱典范。
早在二戰結束前后,科學家就已考慮和平利用核能的課題。1951年,美國科學家首次在愛達荷國家反應堆試驗中心,生產出100千瓦核電,邁出了和平利用核能的第一步。1954年6月27日,莫斯科廣播電臺的一則新聞震驚了世界:“在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共同努力下,蘇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5000千瓦核電站,已開始向農業項目供電。”這個名為“第一核電站”的項目,當時屬于最高機密,連建設工地上的工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建什么。這座位于莫斯科近郊奧布寧斯克的核電站,從方案設計到竣工運行僅耗時3年,創下了核電站建設的速度之最。按設計,該核電站的安全運行壽命為30年。據此,蘇聯于1984年決定將其關閉。后因種種原因,核電站的關閉計劃一推再推,直到2002年4月30日俄羅斯原子能部宣布將其正式關閉。核電站從投產到退役,安全運行了近半個世紀,堪稱世界核電站的安全典范。核電站規模雖小,但它被公認是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的一個里程碑。退役后,已更名為“奧布寧斯克科學城”,要改建成科技博物館。
與此同時,世界各科技強國和平利用核能的科研工作,也在突飛猛進。1956年,美國、英國先后建成核電站;進入20世紀60年代,核電國家的名單上又增加了法國、德國、加拿大、日本等。從1954年到1965年,全球有38個核電站投入運行。其中蘇聯采用的技術是石墨沸水堆;美國采用的技術有沸水堆和壓水堆;英法則選擇了不使用濃縮鈾,只使用天然鈾的石墨汽冷堆;加拿大走的是天然鈾重水堆發展之路。上述核電技術,為后來核電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業內,被視為早期原型反應堆,即“第一代”核電技術。
經過多年安全運行,核電技術日趨成熟,尤其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更成為推動核電發展的強大動力,核電的經濟性受到空前推崇。如果說,此前核電技術還處于開發和試運行階段的話,七十年代則成為核電迅速發展的時期。到1980年,全球新增核電站242個。從1970年到1982年,美國的核電產量增長12.8倍,核電占電力產量的比例從1.3%增加到16%;法國的核電產量增長了20.4倍,核電比例超過其電力生產的40%;日本的核電產量增長了21.8倍,核電比例達到20%。期間,巴西、阿根廷、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步入核電國家的行列。
?
國際原子能機構總部
?
核電的挫折
接連出現的核電站事故,讓世界核電工業徘徊不前幾十年。
然而,正當世界核電工業躊躇滿志,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遭到了美國三哩島核電站事故的當頭一棒。這是一座95萬千瓦的壓水堆電站。事情發生在1979年3月28日凌晨4時半。該電站2號反應堆主給水泵停轉,輔助給水泵按預設程序啟動。問題出在輔助回路中有一道閥門在此前的例行檢修后沒有按規定打開,導致輔助泵的冷卻水不能按預設程序進入,反應堆溫度迅速上升。當操作人員發現問題時,已有47%燃料棒熔化并發生泄漏。這是核電站歷史上第一次發生燃料棒熔化事故。雖說事故并沒有因核泄漏直接導致人員死亡,但卻引起了人們對核電站安全的警覺。美國政府撤回了67座核電站的訂單,發展核電的計劃至少擱置了30年。
那幾年,世界核電工業正像“屋漏偏逢連陰雨”。三哩島核事故的陰影還沒擺脫,又一場史無前例的核電站災難襲來。那是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原蘇聯境內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發生爆炸,使大量高輻射物質進入大氣層,造成大面積輻射污染。當時,有33.6萬居民從核電站周圍撤離,輻射物質隨風飄到數千公里之遙的歐洲大部分地區和北美東部地區。烏克蘭、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都受到嚴重污染。據2005年的切爾諾貝利事故報告,有47名救災人員和9名兒童直接死于輻射;有60萬人受到輻射污染;造成經濟損失2000億美元。關于事故起因,1986年8月公布的說法,把事故責任推給核電站操作員;1991年發布的說法,則認為是反應堆設計缺陷所致。與美歐的反應堆設計不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反應堆沒有防護罩,一旦發生爆炸,就會造成大量高輻射物質泄漏。政府在事故后已下令停建同樣類型的核電站。
受這兩次核電站事故的影響,全球“反核”呼聲此起彼伏,人們一度“談核色變”,許多國家出現了以反核為己任的“綠黨”。在這一背景下,可以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上世紀末,是世界核電發展的徘徊期,也是核電工業在安全方面不斷反思、改進的時期。
?
核電站外觀
?
核電的未來
人類進入新世紀,能源危機和環境壓力使核電再度煥發生機。
世界核電工業重現復興,是在人們邁進21世紀之后。據世界核能協會今年3月的數據,全球有443座核電站在運行,有62座核電站在建設,有158座核電站在設計,有324座核電站在辦理申請手續。甚至有人視21世紀為“核電世紀”。
人們之所以將目光再次投向核能,并不是偶然的。首先是因為能源的供需矛盾日趨突出。專家指出,目前世界人口為66億,到2050年可能超過90億。隨著世界經濟增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對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而目前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擔當主角的石油、天然氣、煤等礦石能源的資源是有限的。按目前的開采量,石油資源只夠開采70年,油價已經漲到影響經濟發展的水平,供需矛盾日趨激烈。而生產核電所需的鈾、钚、釷等資源又相當豐富,僅鈾的儲量就有約417萬噸,可供開發的核燃料資源提供的能量是礦石燃料的十多萬倍,可以長期提供低價電力。
其次是人類活動在相當程度上導致全球氣溫上升,極端氣候現象頻發。在聯合國主導下,國際社會提出了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控制全球氣溫上升的一系列措施和目標。核能不僅在生產過程中“零排放”,也能大量減少運輸過程中的排放,因而被歐盟、美國、亞洲的許多國家列為“清潔能源”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介紹,1000克鈾釋放的能量相當于2400噸標準煤。一座100萬千瓦的煤電廠,每年需煤300萬至400萬噸,還要產生大量灰渣,而相同功率的壓水堆核電站,一年只需含量為3%的低濃縮鈾28噸。
還有,經過幾代科學家的持續努力,核電站的安全性取得了重大進展。依據不同類型反應堆已累計運行上萬年的經驗;結合運行中發現的問題,尤其是幾次重大核電站事故的教訓;參照“9·11事件”、地震、洪水、海嘯等重大災難對核電站安全的挑戰,核電技術的安全性能在不斷提高。科學家早就將防止“燃料棒熔化”鎖定為核電站安全的關鍵,并找到了目前看是較有效的應對方法。核能專家指出,從三哩島、切爾諾貝利到福島核電站事故,都是因為在需要冷卻的時候不能冷卻,導致燃料棒熔化造成核輻射。這是因為目前在全球運行的核電站技術都屬于“第二代”。雖都有輔助冷卻系統,但啟動這些系統需要動力。福島核電站的問題就出在沒有動力來啟動輔助冷卻系統。
現在的“第三代”技術則解決了這個問題。如AP1000技術將很多大水箱放在廠房頂上,水箱表面是一層膠制的膜,一旦出現燃料棒熔化,溫度升高,膜就會熔化,水會把廠房整個淹沒,不需要任何動力。專家認為,如果福島核電站使用的是“第三代”技術,情況會好許多,至少不會波及周圍。在設計上,第三代反應堆加了自動卸壓閥門,安全殼也比較結實。有人計算過,第二代核電站出現燃料棒熔化的可能性是萬分之一。對第三代核電站的設計要求是,燃料棒熔化的概率不得超過十萬分之一。科學家已開始研究下一代核技術,要利用核發電過程中產生的廢熱發電、供熱、生產氫氣、進行海水淡化處理等,讓核電更好地造福人類。
誠然,發展核電有風險是不言而喻的,目前的核廢料后處理方式也不盡如人意。但為什么美國、俄羅斯等經歷過核電災難的國家要堅持核電,歐洲盡管“反核”運動活躍,歐盟仍將核電列入“綠色能源”戰略,亞洲、拉美越來越多的國家要選擇核電呢?答案還是要從歷史中來找:經合組織將其成員國1969年至2000年的能源事故數據進行了比較分析,結論是與化石能源相比,核能的事故風險要低得多。僅2003年,全球煤礦事故就導致8000人死亡。正如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天野之彌所說,福島核危機并沒有改變我們面臨的現實。換言之,人類目前還不能放棄核電。(本報維也納3月25日電 本報駐維也納記者 方祥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