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廢墟
核電的誕生
作為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的里程碑,世界第一座核電站運行近半個世紀才安全退役,堪稱典范。
早在二戰結束前后,科學家就已考慮和平利用核能的課題。1951年,美國科學家首次在愛達荷國家反應堆試驗中心,生產出100千瓦核電,邁出了和平利用核能的第一步。1954年6月27日,莫斯科廣播電臺的一則新聞震驚了世界:“在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共同努力下,蘇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5000千瓦核電站,已開始向農業項目供電。”這個名為“第一核電站”的項目,當時屬于最高機密,連建設工地上的工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建什么。這座位于莫斯科近郊奧布寧斯克的核電站,從方案設計到竣工運行僅耗時3年,創下了核電站建設的速度之最。按設計,該核電站的安全運行壽命為30年。據此,蘇聯于1984年決定將其關閉。后因種種原因,核電站的關閉計劃一推再推,直到2002年4月30日俄羅斯原子能部宣布將其正式關閉。核電站從投產到退役,安全運行了近半個世紀,堪稱世界核電站的安全典范。核電站規模雖小,但它被公認是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的一個里程碑。退役后,已更名為“奧布寧斯克科學城”,要改建成科技博物館。
與此同時,世界各科技強國和平利用核能的科研工作,也在突飛猛進。1956年,美國、英國先后建成核電站;進入20世紀60年代,核電國家的名單上又增加了法國、德國、加拿大、日本等。從1954年到1965年,全球有38個核電站投入運行。其中蘇聯采用的技術是石墨沸水堆;美國采用的技術有沸水堆和壓水堆;英法則選擇了不使用濃縮鈾,只使用天然鈾的石墨汽冷堆;加拿大走的是天然鈾重水堆發展之路。上述核電技術,為后來核電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業內,被視為早期原型反應堆,即“第一代”核電技術。
經過多年安全運行,核電技術日趨成熟,尤其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更成為推動核電發展的強大動力,核電的經濟性受到空前推崇。如果說,此前核電技術還處于開發和試運行階段的話,七十年代則成為核電迅速發展的時期。到1980年,全球新增核電站242個。從1970年到1982年,美國的核電產量增長12.8倍,核電占電力產量的比例從1.3%增加到16%;法國的核電產量增長了20.4倍,核電比例超過其電力生產的40%;日本的核電產量增長了21.8倍,核電比例達到20%。期間,巴西、阿根廷、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步入核電國家的行列。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