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第一步能明確,后面也不至于陷入種種混亂之中。”鄒宇分析道,“更讓人覺得奇怪的是———如果說海嘯將福島核電站的備用柴油機組卷走,那么再找到的臨時柴油發電機,怎么居然會因為插口不匹配問題而無法提供電力支持?其實一般情況下,無論是柴油發電機組還是核電站內的插頭,都應該設計為通用插口。”
更讓媒體所詬病的是,當日本官房長官枝野幸男在3月12日下午5時45分通報爆炸事件時,不僅未能對事態進行詳細說明,反而一味強調“不能釋放錯誤信息”,直到當晚8時30分,才對此次事件做出詳細說明。外界猜測,日本政府之所以不能盡早向公眾說明事件真相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很可能是連政府高層都沒能第一時間了解到現場的情況和及時掌握真實信息。
“事情發展到現在,已經超過了一個月的時間,但是我們掌握的都不是第一手資料。”鄒宇坦言,“信息很少,基本上來自日本政府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公布的數據。當然,我們相信這是因為真正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員工都在第一線忙著搶救。所以在我們科研方面并不急著馬上剖析日本福島核電站的情況,而是等有真正信息出來之后再做分析。”
利益至上
設計者及前員工爆料稱,臨海的福島核電站設計時的安全標準居然是“超低風險”
起初,日本的媒體將此次久久沒法處理好的核泄漏事故歸因于福島第一核電站的一號機組已經“40歲”的高壽。
“其實核電站40歲的壽命并不是‘死期’。”鄒宇指出,“核電站大多都是‘與時俱進’的,除了壓力容器不能改變之外,核電站為了反應堆的安全,可以不停地改善技術、完善細節,例如俄羅斯、烏克蘭、法國及中國等國家的核電站都是如此。”
如果不是因為40歲的高齡,那么是什么讓福島核電站如此“岌岌可危”呢?
鄒宇認為核電站的設計基準可能存在問題———參與福島核電站設計的兩名東芝公司工程師和前東電員工曾向日本媒體報料,東電在核電問題上,長期把利益置于安全之上,福島核電站設計時,遵循的安全標準居然是“超低風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