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在濟南泉城廣場,市民大霧天選擇戴口罩出行。 實習生 姜文潔 攝
進入12月以來,大霧天氣頻繁登場,成為天氣舞臺上的焦點。伴隨著大霧的是紛至沓來的種種疑問:這到底是霧還是霾?對空氣的影響有多大?大霧預報的準確率為什么低……對此,記者對省氣象臺預報員和氣象專家進行采訪,以期解答這些疑問。
降的是霧還是霾?
近日,濟南、德州、聊城、東營、濱州、淄博等地大霧彌漫,走在路上,呼吸都不那么順暢。很多市民紛紛猜測:“這是霧還是霾?怎么感覺空氣這么臟?”
省氣象臺預報員介紹說,這是霧,不是霾。“霧與霾是不同的概念,區別在于發生霾時相對濕度不大,而霧中的相對濕度是飽和的。一般相對濕度小于80%時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霾造成的,相對濕度大于80%時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霧造成的。霾一般看起來呈黃色或橙灰色,而霧看起來呈乳白色或青白色。簡單來說,干燥氣候條件下地面浮塵易形成霾,而這次大霧天氣主要是由于今年冬天以來雨水比較多,空氣濕度大造成的,所以比去年霧多。去年干旱,水汽少,霧也少。”
大霧預報為啥不太準?
有讀者反映,雖然天氣預報中涉及的大霧地區并不包括自己所在的地區,但當地還是出現了霧,而且這種頻率較高。“為啥大霧預報準確率感覺不如雨雪高?”
省氣象臺預報員介紹說,霧的預報是世界性難題。從大氣角度來講,霧基本上是在400米以下的淺層。霧的生成條件決定了霧的分布是不均勻的,不像降水是大范圍的。霧是局部地區的,有時霧的范圍只有幾百米,而監測儀器的尺度都很大,這樣就很難監測到。而且有時霧生成得特別突然,輕霧在數分鐘內就能變成濃霧。最難的部分在于地面條件的變化迅速,空氣濕度等條件因子發生變化也比較快,這樣就給霧的監測預報增加了難度。
“對于霧的觀測,氣象部門主要以觀測站的觀測為基礎,包括目測(人工觀測)和器測(自動能見度儀),但是,霧的預報無論是從技術上還是從理論上都還不夠完善。對于霧的研究較少,歷史資料不夠完備。所以,預報準確率比雨雪低。”
持續大霧是否正常?
這次大霧范圍廣,涉及我國九個省市,影響時間長,大霧已持續三四天。“這樣的大霧天氣正常嗎?”有市民發出疑問。
氣象專家介紹說,大霧天氣并不算是突發性天氣,也不屬于極端天氣。每年深秋初冬時節,也就是12月份,都會出現持續性的大霧天氣,持續一周的大范圍霧天還是比較常見的。這次大霧強度大、范圍廣、持續時間長,與前期的雨雪天氣過程有關。
濟南市氣象臺的歷史資料顯示,12月份濟南出霧的日子最多,平均為3.3天,其次為11月份,平均出霧日3天,1月份平均出霧日2.6天。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