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來越多的農民辦起文藝隊,自編、自演幸福生活。林芳善 攝
瓊山區村鎮的魅力,寫在田間的莊稼地里,寫在百里百村的風景中,更寫在村鎮居民的笑臉上。
文化是一個地區的靈魂。在瓊山采訪期間,印象最深的是從海口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瓊山府城到偏遠鎮村處處洋溢著文化的氛圍。在這里,瓊山特有的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得到傳承,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瓊山區政府辦公區對面街頭的三角公園里,每天都傳出市民自娛自樂的歌聲;每年的正月十五,府城舉行的傳統換花節,都是萬人空巷,滿城花香。
唱唱歌、跳跳舞,鄰里關系越來越“靠譜”。村民無聊惹事的少了,跑農村書屋的多了;打麻將的少了,練歌練舞的多了;鄰里是非少了,村莊更加團結和諧了……日前當記者來到瓊山區三門坡鎮加樂湖村、紅旗鎮本立村等村莊時,切實感受到了瓊山文化發展惠及農村的巨大變化。
2006年7月,區委宣傳部、區文旅局在紅旗鎮本立村試點推行農民文化體育協會,以農民自發參與為主。自從文體協會成立后,村里的文藝隊就更加紅火,參加的人數達70人,并組隊參加了去年的海口市農民迎新春文藝晚會。如今,村莊每隔幾天就會排練歌舞,文化氛圍逐漸濃郁。
建立農民文化體育協會是瓊山區的一大創新,為鎮村文體事業發展提供了舞臺,其經驗在瓊山區農村中得到推廣。2008年,三門坡鎮的加樂湖村也辦起了農民文體協會。目前,龍鱗村、嶺門村農民文體協會的籌備工作正在進行。“我們希望今后能帶動更多村莊參與進來。”區文旅局局長王業權說,他們計劃在全區各鎮建數個農民文體協會。
在瓊山,府城和舊州歷史文化游、云龍和紅旗紅色文化游、三門坡和大坡生態文化游各具特色,一趟下來,令人增知識、長見識。為加強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和開發,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瓊山區一直在不懈努力。挖掘整理府城、舊州等古村鎮的歷史文化資源;配合市政府對五公祠、海瑞故居、邱浚故居、瓊臺福地等海南重要歷史文化遺跡和孔廟、鼓樓等古城遺跡進行保護性開發;年年舉辦府城元宵“換花節”、冼太夫人藝術節等特色傳統文化品牌,擴大傳統節日的影響力;把歷史文化優勢融入到旅游規劃、節慶活動、宣傳促銷和旅游產品中,推進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相互融合,共同繁榮。
這些舉措今天已見成效。區、鎮(街)、村(居)三級文化基礎設施正在完善,覆蓋瓊山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在形成,廣場文化、鄉村文化、社區文化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大行其道。瓊山區區長田麗霞表示,要充分利用瓊山區的歷史、紅色和生態資源,打造文化新格局,力爭“十二五”期間推出一批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