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圣用方言和熟人寒暄。 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攝
能說七八種方言的王玉剛。 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攝
方言的文化和學術價值已經引起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重視,各地有識之士也在行動,研究、保護和傳承本土方言。
海南是個公認的“方言寶庫”,島上通行的除了普通話,還有黎語、海南閩語(海南話)、儋州話、臨高語、客家話、村語、勉語(苗話)、回輝話、軍話、附馬話、那斗話、廣州話、邁話和壯語等14種彼此不能通話的語言和方言。
貌似任何地方的西部都有著其傳奇色彩,海南也不例外,僅從語言現象來看,海南島14種方言西部就占了12種。僅儋州市境內就存在8種方言,其中那大鎮更集齊了全市的方言,置身那大市井,便可感受到什么是南腔北調,仿佛這里的人們生活在“巴別塔”之下。
從本期起,海南周刊將陸續推出“探源海南方言”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在儋州那大,73歲的唐詩圣頗有些名氣。名為“詩圣”,自然和詩有些淵源,但他最絕的是嘴上的功夫——他能講儋州地區通行的8種方言。
這位精神充沛的老人,說話音量有點大,卻非常儒雅。從他的嘴中,能夠冒出軍話這樣的北調,也能說出儋州話這樣的南腔,此外還精通客家話、白話、廣州話、臨高話、海南話、普通話,黎語和苗語也能“說說”。
一人能講8種話
“么漏擺?”(臨高話,你去哪?)
“落該啊。”(軍話,逛街啊。)
“食早了么?”(客家話,吃早飯了嗎?)
唐詩圣習慣早上6點鐘起床,然后到街上散散步,遇到熟人就會寒暄幾句,碰到說軍話的,就用軍話來打招呼;碰到說儋州話的,就用儋州話來打招呼;碰到說客家話的,就用客家話來打招呼……
唐詩圣,1939年出生于儋州三都唐屋村一書香門第,“四人名列儋耳志,五代書香雅人家”,其父親唐虞政曾與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董必武成為筆友互和詩詞,董必武稱他為“儋州雅人”。
7歲前,唐詩圣都生活在三都,這里屬于海邊,家人及周邊居民都講儋州話,也稱海邊話,那時,他只會講儋州話。1946年,唐詩圣被父親送到當時為儋縣首府的新州念小學,在學校里他接觸到了儋州話的另外一種讀音,也就是字音,專用于吟詩作對。
1948年,唐虞政被那大第二中學評為教師。1952年,小學畢業的唐詩圣隨父親到那大二中讀書這一經歷,讓他的舌頭與眾不同。當時,那大雖不是縣政府所在地,但是因為其地處儋州交通要道,各個鄉鎮的學生都到那大二中讀書,讓這所學校成為“語言博覽館”。
“有來自南豐講客家話的同學,有來自和慶講臨高話的,有來自那大墟講軍話的,有來自東城講白話的,還有來自蘭洋的黎族、苗族同學,而老師很多來自廣東講廣州話。”唐詩圣說。
在那大讀書,讓唐詩圣驚奇的還有,不僅是學校里南腔北調,那大鎮也是南腔北調,每種方言,在這里都能找到相應的村落。
“那時,普通話并不像現在這樣流行,同學往往會用方言交流。特別是,小孩子調皮,經常會用方言來罵人,你得去學,否則自己被罵了也不知道。”唐詩圣笑著說,慢慢地聽多了,說多了,也就會講了。
1959年,唐詩圣考上了位于廣州的華南石油學院,習得了廣州話。1960年,唐詩圣大學畢業到海南農校教書,在海口學會了海南話。
相關鏈接:
海南方言改編英國喜劇 海口上演 齊魯文化研究會
海南方言節目《故事會》——外話謝忠
海南方言將著書立說 保護傳承地方文化
海南方言島:移民文化活化石寶庫
海南方言文化:海口話里的北語盲腸
古韻猶存雜糅百家,海南方言:越說越有味
海南方言和民族語言文化傳承將有法可依
海南方言:文昌話
面臨現代浪潮的沖擊 海南方言會不會消失?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