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記者】:最近一段時間,各個主要城市的蔬菜價格明顯上漲,請問商務部采取了哪些措施來穩定菜價和保障春節期間蔬菜的市場供應?謝謝。?
【沈丹陽】:據商務部監測,上周,1月7日到13日,全國36個大中城市的18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比上周微漲了1.2%,比去年同期上漲了5.7%,這引起普遍關注。商務部對此也非常重視。
要穩定菜價,首先要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菜價上漲,哪些是客觀的、不可控的,哪些是可以通過采取調控措施加以解決的。現在看來,近期菜價的上漲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有現在極寒天氣的因素,有成本上升的因素,也有春節臨近、需求增加的因素。商務部根據這些原因和因素,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主要有三項:
一是信息引導。通過加強市場監測,傳導市場信息,增加有效供給來解決供求矛盾。商務部啟動了百家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日報機制,通過媒體吹風會、新聞發布會、商務預報網站等多渠道及時發布各地蔬菜市場信息。有些人可能覺得只發布信息不管用。實際上,政府在宏觀調控中,很重要的一個職能就是把公共信息的采集、發布和引導做好,這項工作實際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是產銷銜接。我們依托“南菜北運”和“西果東送”等流通鏈條加強產銷對接,鼓勵發展農產品網上交易,推動各地進一步開辟早市和車載菜市場,擴大本地蔬菜進城直銷直供,同時組織跨區調運,這些也取得了積極成效。
三是投放儲備。除了各級政府的儲備以外,主要引導生產基地和龍頭企業的窖藏蔬菜出庫銷售,并且加大速生豆芽菜等替代品種的供應。近幾年蔬菜的儲備有很大進展,過去蔬菜是不太好儲備的,近幾年因為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冷庫冷鏈,所以有一些菜現在可以儲備了。目前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也有企業的儲備,把這些儲備蔬菜調動起來,及時投放市場,也可以起到平抑市場價格的作用。
總體上看,目前全國蔬菜的供求基本是平衡的,價格也趨于穩定。春節前部分蔬菜品種價格可能還會上漲,因為歷年都是如此,但這種上漲的勢頭已經得到了控制。隨著天氣轉暖,南方菜大量上市,2、3月份以后,菜價將會出現季節性回落,甚至不排除局部地區蔬菜會出現賣難。
除了蔬菜以外,其他產品在春節期間我們也將做好保障市場供應,除了商務部在采取措施以外,地方商務部門也都在根據商務部的要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比如新疆烏魯木齊市安排以低于市場批發價10%的價格投放蔬菜,天津市9家蔬菜儲備企業、22個分撥中心、294個應急投放網點也已經進入應急狀態,可以隨時組織緊急調運。謝謝。
【人民日報記者】:我有兩個外貿方面的問題。第一,隨著人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我國外貿企業仍然如何維持這種傳統的競爭優勢?第二,商務部今年是否會有一些舉措,幫助外貿企業渡過難關?謝謝。?
【沈丹陽】:去年外貿出口面臨嚴峻的形勢,大家反映比較多的一個情況就是勞動力成本上升,不斷給出口增長帶來壓力。有些人認為,中國勞動力成本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了,或者說人口紅利已經沒了。我們不這么認為。我們認為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外貿發展的勞動力競爭優勢已經不復存在,現在還不能這么講。一般認為,中國現階段還處在人口紅利期,在勞動力數量繼續保持優勢的同時,中國勞動力的素質近些年來明顯提高,不能只是看價格,還要看性價比。
通過教育和培訓,我國人力資源的優勢正在逐步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當然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外貿的競爭優勢繼續依靠勞動力優勢和成本優勢的話,將難以為繼,必須加快轉變外貿發展的方式,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綜合出口競爭新優勢這個提法,也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明確的要求。
關于你提的第二個問題,下一步采取什么措施。我們以前常講,要轉變外貿發展方式,調整優化出口結構,最近我們提得比較多的,就是要著重從“技術、品牌、質量、服務”這四個方面下大力氣,比如我們要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幫助企業提高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能力;要支持企業加快培育自主品牌,提高出口產品的品牌競爭力;要引導企業提升產品的質量和檔次,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要引導企業增強服務意識,提高全方位的服務能力,大力發展研發設計、境外營銷渠道、提高售后服務水平等等方面的服務,這是我們今年要重點抓的工作。謝謝。
【記者】:中央新的領導集體提出改進作風的八項規定以來,有媒體報道稱,我國國內的高檔煙酒,包括高端餐飲消費受到影響,出現降溫,請問您是否了解這方面的情況,這是不是普遍現象?另外,國內高端消費外流的情況還是比較普遍,請問商務部下一步在促進居民高端消費回流方面有哪些考慮?謝謝。
【沈丹陽】:中央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出臺以后,我們注意到確實有一些高檔煙酒尤其是茅臺酒價格有所下降。但是這些高端的煙酒,價格本來就居于比較高的位置上,所以降價對企業和市場并沒有產生特別大的不良影響,目前其價格和市場仍處于正常的狀態。
至于高端消費外流的情況,現在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我們不了解到底有多少。有一些研究分析認為,對于有些高端消費,因為國內消費價格高就跑到國外去,這種情況是有的,但是有多大的比重還需要分析,應該不會有太大比重。
【新京報記者】:有外媒稱,去年中國的糧食進口量是激增的,有報道稱1-11月進口量是2011年同期的三倍,包括大豆、玉米、大米等糧食的凈進口量也是不斷激增,對此商務部有何評價?因為有報道稱,我國糧食進口量激增會帶來兩大危害:一是可能引發國際的糧食危機。二是中國對外糧食的依存度提高可能對中國本身的糧食安全造成一定的影響。第二個問題,有媒體援引機構的數據稱,中國的12月出口數據有人為拔高的嫌疑。請問您怎么看,謝謝。
【沈丹陽】:先回答第一個問題。中國糧食進口去年增加了,這是客觀事實。但是,因為中國糧食進口增加就說是中國糧食威脅論,或者說因為這樣中國糧食不安全,是缺乏依據的。根據海關的統計,2012年1-11月份,中國糧食包括小麥、玉米、大米三大作物的品種出口數量合計是1077.5萬噸,同比增長了294.5%,確實是比較高。我們分析,糧食進口比較快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國內外市場的價差增大,企業進口意愿增強。去年三、四月份以來,國際糧食的市場價格開始下跌。因此前11個月,我們企業大量進口糧食,同時進口糧食的價格是比較低的,比如進口小麥,平均每噸是299.3美元,下降了9.4%,玉米平均每噸價格比上年同比下降3.2%,這是實際進口價。大米進口均價同比下降得更厲害,下降了26.5%,這是一個原因,即價格比較低,企業有意愿來進口。第二,企業增長飼料用糧的庫存。特別是玉米,國內玉米供求偏緊,庫存有限,企業增加國際市場上采購玉米用于補充庫存。第三,基數原因。2011年同期,中國小麥、玉米和大米進口的基數相對非常低,只有103萬噸、118萬噸和51萬噸。糧食進口的快速增長,從以上三個因素來分析,總體上看是企業經營和市場需求的正常反映。
至于你提到是不是會造成大家擔心的那些問題,我們認為從目前的情況看,是不會的。根據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我們現在對小麥、玉米和大米是采取關稅配額管理。去年1-11月份,小麥、玉米和大米總體進口關稅配額完成了不到50%。
關稅配額量是根據安全性和國際市場影響的因素來確定的,而2012年在進口已經增長這么快的情況下完成還不到50%,2011年就更低了。所以這些數據相比較國內糧食生產消費以及我們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的年度進口關稅配額總量而言,整體進口規模顯然是在合理范圍內。
關于12月外貿數據真實性問題,剛才給大家報告,12月我國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10.2%,出口增長14.1%,大大超過11月份的增長速度。對于這個現象,我們認為,首先這個月度數據出現波動是正常的。為什么這么說?這個現象在去年12月份之前已經出現過兩次,在相鄰的月份,兩個月之內出現過超過10個百分點以上的明顯波動。比如說1月份出口是下降的,下降了0.6%,但是2月份增長18.3%,增長了將近19個百分點。4月份出口增長4.8%,到了5月份則增長15.3%。出現這樣明顯的波動,是因為去年整個外貿的環境比較嚴峻,有外需的因素,也有國內的一些因素,當然還有一些企業心理反映的因素,以及節假日等很多因素的影響。所以不能因為有這樣一個波動,11月份數據很低,12月份數據突增,就懷疑說這里面有數據造假的現象。
第二,12月份外貿企業確實加快了出口的進度,其中有一個原因是,到12月31日,2012年第四季度的免收法定檢驗檢疫費的優惠措施停止執行,今年1月1日開始執行新的收費標準,所以企業為了充分利用這個優惠措施,要搶出運。早幾天跟晚幾天是不一樣的,所以趕在12月31日前把貨物運出去。當然應該還有一些別的因素,我們商務部正在做分析。相信對于整個12月份的數據,我剛才說的這些分析是站得住腳的。謝謝。
?
?
相關鏈接:
海關總署:十年間外貿增速高出全球1倍多?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