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搭臺,但唱戲的沒來
曲江系介入之前,由于寺方的不合作,法門寺景區項目得不到寺方香火錢的支持,成為一個停滯兩年的大坑。
本應是清凈之地的法門寺成為明碼標價叫賣之所,不僅如此,據寶雞市旅游管理部門統計,2009年5月開業到2011年5月的兩年期間,法門寺景區的旅游投訴次數占全市95%,在全省的主要旅游景點中名列首位。
這個坑是何時挖的?又是誰挖的呢?大肆圈錢的“法門寺慈善基金會”是一家什么樣的機構?事情得從地方政府開發法門寺風景區的想法說起。
2007年3月,時任曲江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劉兵受邀來到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的郊區。他看到了一個巨大的坑。這個坑周圍的土地一片荒蕪。它緊鄰法門寺,1987年,佛指舍利從那里的唐朝地宮遺跡中出土。
當時,地方政府希望這個大坑里面生長一棵名為“世界佛都”的大樹來。于是,劉兵代表的曲江系被邀請來大坑考察。那個深達二十余米的坑,是佛都計劃中的核心區域,新的地宮和寶塔將建在這里,供奉舍利。
彼時,關于世界佛都的夢想已醞釀多年,但進展并不順利,一直停留在務虛層面。早在1995年,寶雞市就做了第一輪風景區規劃,但由于缺乏旅游經營價值而沒有付諸執行,景區開發也因政策風險和操作難度大而一度擱置。
2002年7月,地方政府在調研后認為,法門寺文化景區的建成將對陜西乃至西部建設起到戰略性推動作用,決定以大手筆、高標準進行項目的規劃和征地工作,并準備赴港招商。
“世界佛都”的概念被很快提出,繼而打算將法門寺景區打造成“繼兵馬俑之后的第二張名片”。
當時,“曲江模式”與“曲江系”尚未出現。操刀的,是2003年11月寶雞市政府出資3000萬元組建的寶雞市法門旅游開發建設有限公司。
為了符合“佛都”的地位,政府不僅規劃出5平方公里的土地,還邀請臺灣設計師李祖原擔綱景區的設計工作。當時,李剛設計完當時的第一高樓臺灣101大廈,聲望如日中天,并且有佛教建筑的設計經驗——他設計的中臺禪寺被公認為是杰作。2004年,李祖原設計的合十舍利塔及佛光大道項目通過審批。
但在宗教界看來,“佛都”這個遠大夢想卻面臨著一個理論陷阱:在佛教世界里,是不存在“佛都”這個概念的。
“佛都這個詞,絕對是外行的想法。”中國宗教協會理事、西北大學博士生導師李利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佛教并沒有基督教伊斯蘭教圣地朝拜的傳統,并且自近代以來,以太虛大師、星云法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本身就是以“去魅”、“淡化神圣化”為特征的。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