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于10月1日正式掛牌的上海自貿區是中國新一輪“以改革促開放”大戰略的重要決策。這勢必讓中國獲得新的增長紅利、改革紅利和全球化紅利。
目前,中國建立了6種類似的經濟特區,包括保稅區、保稅物流區、保稅港區等,上海自由貿易區是國家擬建設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貿易區。理論界將其視為與1979年建立深圳特區、2001年加入WTO同等級別的重大改革舉措。
就大趨勢而言,中國依托低要素成本參與國際分工所獲得的第一波“全球化紅利”將趨于結束,迫切需要開啟第二波“全球化紅利”,即通過構建新全球價值鏈和龐大的內需市場,吸收國外高級生產要素,如技術、人力資本等來推動中國經濟升級。上海自貿區戰略就肩負著這樣的使命。
首先,上海自貿區需要擔當構建國家價值鏈,提升加工貿易參與國際分工水平的重要使命。以上海為代表的長三角是我國出口貿易的龍頭之一,由于我國加工貿易的零部件和原材料過度依賴進口,形成了研發和營銷“兩頭在外”的模式,再加上加工貿易國內價值鏈過短,對配套產業的帶動作用不足。因此,需要進一步調整加工貿易的方式結構,加快構建國內價值鏈,使跨國公司將更多的設計、生產、流通和服務環節放在中國,優化母子公司之間的分工關系,促使加工貿易由單純生產向綜合服務和全球運營方向轉型。
另一方面,近十年來,隨著中國市場在全球影響力的持續提升,特別是金融危機以后,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希望在上海設立亞太區總部甚至全球事業部總部、全球性研發中心。截至2012年9月底,上海已累計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393家,成為中國內地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最集中的城市。無疑,上海自貿區將肩負著如何進一步吸引全球高級要素向中國集聚的“洼地”角色。
上海自貿區戰略不僅是國內新一輪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后金融危機時代,新一輪全球化的倒逼使然。從國際大環境看,當前,不同貿易體系下的談判內容更加側重貿易與投資并重、服務貿易和投資協定相關聯。尤其是TISA(國際服務貿易協定)、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談判加速推進。
一旦TPP、TTIP自貿區談判達成,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世界貿易規則、標準和格局,挑戰現有貿易規則體系。美歐等發達國家將會在知識產權、勞工標準等方面制定新的規則,這無疑提高了非自貿區成員國的“進入門檻”;另一方面,由于自貿區具有對內開放、對外限制的特征,會對區外經濟體構成更高的壁壘,這也意味著中國貿易、投資等的國際競爭壓力加大。
鑒于此,國家加速推動上海自貿區建設顯然具有全球化視角。一方面,中國正在準備積極參與到全球自貿區談判中來,并推動中國全方位的自貿區戰略,保障中國全球化利益。另一方面,上海在貿易、金融、投資、航運、港口、關稅、“負面清單”、離岸市場等領域的改革,以及加快服務業開放、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建立與試驗區相適應的監管等制度環境等重點制度性創新,正是國家欲借推動國內自貿區建設為契機,倒逼國內市場化改革,推動中國與新一輪全球規則體系接軌的戰略考量。
(張茉楠,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戰略研究部副研究員,海外網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