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許多人把論文視作一種明碼標價、公開買賣的商品,有些人把論文代寫、代發當成謀利的途徑。武漢大學副教授沈陽披露,我國買賣論文2009年規模達10億元。用反剽竊軟件查詢,2007年的樣本數據中,72%的文章是全文抄襲,24%的論文為部分抄襲,只有4%的文章不存在抄襲。?(9月23日《中國青年報》)
有人說,這年頭但凡評過職稱的,誰還沒“買”過一兩篇論文?這話顯然有失偏頗,卻也揭露了一個人們心照不宣的事實。在今天,“論文”可能不是一個學術名字,而是一種商品名稱。幾十年過去,借助心口相傳與網絡技術,國內論文買賣已經形成一個地下產業:以論文買賣公司為核心,寫手、掮客、網站、期刊,業已形成一條完整的利益鏈。
最近的“異動”,是監管部門似乎開始向論文產業開刀了。因違規將出版權轉讓給文化公司,導致大量低劣學術論文被刊發并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經濟生活文摘》雜志日前被主管部門依法吊銷期刊出版許可證。這個處罰,下手不可謂不狠,但奇怪的是,不少人覺得這事好像又挺冤的——30萬元賣掉一年的期刊經營管理權,算得上新鮮嗎?
這感覺就像大家都在假唱的時候,有人忽然抓住一個三流歌星說你沒有真唱、褻瀆了藝術。在法不責眾的時候,這就令人錯愕。一來,學術期刊或偽學術期刊界本已泥沙俱下,與“學術”扯不上半點關系,大家不過都是花錢鍍鍍金、混混飯罷了,早就劣幣驅逐良幣,如今“抓點不抓面”,只拿一家開刀,這算殺雞儆猴還是挑“軟柿子”捏?二來,學術期刊早就朝不保夕,整體素養大家都有數。譬如不少國內高校現行的職稱晉升體制,甚至只承認在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SCI、EI、ISTP檢索到的論文。這個時候,不從面上的制度入手,“頭痛醫頭”顯然難以治本。
一句話,低劣論文泛濫,還真未必是無良學術刊物帶壞的。而在學術論文的產業鏈上,刊物的角色,不過是順水推舟。只是,“水”從哪里來?
論文產業不是慈善行業,沒人自愿掏錢搞形式主義。逼著大家在論文上弄虛作假又能輕易得逞的,往往是各色學術評價機制。職稱也好、晉級也罷,乃至高校畢業,屁大點的事都要“論文等身”。結果呢?有數據顯示:2000年至2009年,我國發表在SCI(科學引文索引)期刊的論文中,有24.2%“零被引”;而這些年,SCI收錄中國論文的數量增加了5萬倍,占世界份額的10.4%,位居世界第二。
這里其實是兩個層面:一是論文崇拜,折射出某種?“科研不自信”。越是害怕不學無術,就越是創設出僵化的考評機制逼人不學無術。說到底,是教條主義在作祟。二是程序缺漏,學術評價淪為“排排坐分果果”。如果真能以論文為取向,嚴格規范與監督,完善審查與答辯程序,也不至于衍生出論文產業。但偏偏學術評價葉公好龍,睜只眼閉只眼,便放縱了論文產業的繁衍。
在以創新與創意為主導的現代社會,論文產業絕不只是一個學術問題。真要掄起板子清理門戶,無良期刊等掮客固然要“打屁股”,逼人造假、放任不管的機制也應被清理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