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之際,充滿時代內涵、煥發蓬勃生機的“楓橋經驗”,再次吸引了全國政法綜治戰線的黨員干部的目光,他們趕赴楓橋,實地探尋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實招與真經。以此為契機,我們推出“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群眾工作”系列述評,就如何創新群眾工作機制和方法,如何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提高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與水平,進行了在廣泛調研基礎上的深入思考。敬請關注。
50年前,浙江諸暨楓橋鎮干部群眾在社會主義教育中創造的“依靠和發動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的做法,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肯定。從此,“楓橋經驗”走向全國,花開神州。
今天,在體制轉軌、社會轉型、利益多元、矛盾凸顯的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主客體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群眾工作對象及其利益訴求更加多樣,許多“單位人”變為“社會人”,群眾“隱私”理念和權利意識增強,一些黨員干部或多或少地存在不愿、不會、不敢做群眾工作的問題。
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看家本領。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繼承和創新群眾工作,為建設平安中國、實現中國夢凝聚強大力量,是擺在全體黨員干部面前的新考卷。
老辦法呼喚新理念
“也希望有人向我們噓寒問暖,也希望有人了解我們的所思所想。”說這話的,名叫李蘭。她曾是一家國有企業的職工,2003年辭職來到北京,一邊做家政,一邊寫小說。如今,像李蘭一樣的新興職業人群越來越多。
網絡在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也滋生了淫穢色情、語言暴力、網絡詐騙等亂象。面對虛擬空間的現實危害,群眾工作又該有何擔當與作為?
隨著群眾“私人空間”意識的增強,“家訪”等行之有效的群眾工作方法遭遇了尷尬。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對“家訪”有個經典描寫:黨支部書記“家訪”陳景潤,看到陳景潤的宿舍沒電燈、沒桌子,立即找來工作人員現場解決。然而,這樣的群眾工作方法,今天很難用得上了。
生產和就業方式的改變帶來了群眾結構的改變,經濟基礎的變化帶來了群眾訴求的變化,價值多元帶來了群眾觀念的多樣化。對此,絕大多數黨員干部有著清醒的認識:越是矛盾突出,越是問題復雜,越要做好群眾工作;而要做好群眾工作,就必須轉變觀念,創新工作機制和工作方式。
既“面對面”又“鍵對鍵”
現代技術手段的普及和信息傳播渠道的便捷,為黨員干部聯系群眾提供了便利條件,為黨的群眾工作開辟了新領地。
把網絡空間看成群眾工作的新平臺,政府網站、政務微博、民生微信、民情QQ群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黨員干部把“腳板”與“鼠標”、“面對面”交流與“鍵對鍵”溝通有機結合,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積極回應網民的訴求,誠懇接受群眾的批評和監督,以平和的心態與網民交流,做到“拍磚”能接,“灌水”能導,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時代在變,方法要變,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的精神實質始終不能變。
從重管理到重服務
針對少數黨員干部看待群眾的態度變淡,接觸群眾的時間變少等現實,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萬名干部進萬村入萬戶”、“百名書記下基層”等活動持續開展。
近年來,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民生優先、服務為先、基層在先”成為現實。順應“流動時代”的新要求,居民小區業委會等社會組織蓬勃發展,釋放出強大活力。
以“事要解決”為目標,各級政府著力解決信訪突出問題,干部下訪、視頻接訪、網上信訪應運而生;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調聯動,醫療糾紛、交通事故等專業調解組織蓬勃發展。
從“我說你聽重管理”到“以人為本重服務”,從“唱獨角戲”到“社會協同”,從“打情感牌”到“情法融合”……群眾工作的創新,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了大量社會矛盾,提高了黨員干部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
相關鏈接:
海南舉辦檢察機關駐鄉鎮檢察室"黨的群眾工作"知識競賽?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