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獨行之士令人尊敬,但他們能否拯救科學道德,仍然值得憂慮。
科學界的爭執,一般是打內行架,外人說不上什么。今天科學分得厲害,“行道”越來越多,隔行如隔山,爭起來更不好插嘴。但科學道德的爭論除外??茖W道德比日常倫理復雜些,但也不難懂。
據報道,南京大學物理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候選院士王牧,因舉報另一院士候選人聞海虎論文作假,宣布退出院士增選。王牧教授舉報的論文,怕是沒多少人看過,就是看過,恐怕也發現不了問題,否則科學刊物不會予以刊登。內行造假,造內行假,幾無破綻,但也是這種造假更為惡劣之處。
王牧舉報說,這篇論文在隨便添加實驗數據,聲稱進行了測量;又從幾個樣品中拼湊數據,聲稱來自同一樣品;還從一批彌散數據中有目的地選取一些數據,聲稱可得出結論。舉報所述事件,性質就是科學上不誠實。
現在還只有舉報,而沒有查處結論,似乎還不好定論聞?;⑹欠裾撐淖骷?。但這恐怕也正是一個舉報查實效率的問題。王牧舉報的時間是9月13日,據說現在已進入了程序,比連程序也沒有進入要好,但論文是否存在實驗數據作假,到底需要多少時間來確認呢?從王牧所述看,舉報事實不難獲取。因為舉報尚未查實,王牧因屬于利害關系人,不得不退出院士增選,這算是不小的代價。
王牧在舉報信中說,作假事件有青年研究人員參與,假使聽之任之,或者以種種理由護短、庇護,國家的科研道德規范很快就會蕩然無存。對他工作和生活了30多年的母校,他說,“我不希望這件丑事在公眾中傳播,讓南京大學的形象受損;但另外一方面,科學的尊嚴和數據的嚴肅性是必須要維護的……科學道德的底線任何人都不能觸碰”。個中體現的,是一個科學家“更愛真理”的情感。
科學給人以嚴謹的形象,科學家給人以可信的印象。然而,當下的世界,科學也正在成為名利場;當下的中國,科學界也正成為“世風日下”的一個體現。今天,有人在展望中國人得諾獎將很平常的前景,但人們更經??吹降氖钦撐脑旒?、評審走過場、經費濫用、學術榮譽頒發混亂等等,乃至院士評審有公關疑云。
幸得有王牧、饒毅這樣的科學家,使人對學術規范尚存希望,對科學道德尚存念想。然而,他們都是以“放棄院士評審”,才得以表達自己的想法的,那么他們站出來就理所當然地只是特殊現象。特立獨行之士令人尊敬,但他們能否拯救科學道德,仍然值得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