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評論>
論文依賴癥是病,得治論文依賴癥是病,得治
來源: 紅網 作者:徐剛 時間:2013-12-26 15:35
近日,教育部官網發布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對高校、教師的科研評價,將實施分類評價,不搞一刀切。收入分配中過分依賴和不合理使用論文、專利、項目和經費數量等科技指標的做法有望得以改變。(12月22日《京華時報》)
分數是個寶,學生都需要。論文是個寶,科研人員少不了。目前的科技評價機制實際上很大程度上是論文的評價。一個單位科研學術水平的高低,看每年在國內外發了多少篇論文;一個人科研成果的多寡,要看在國際三大檢索、國內核心期刊發了多少篇文章。科研靠論文,評價數論文,這是目前科研評價的一個主要指標。
改革科技評價機制,實施分類評價,降低論文依賴,這既是理性回歸,也是現實需要。作為科研成果的一種體現方式,評價科技成果離不開論文,但如果過分依賴論文,則容易陷入論文依賴,從而使評價的天平失衡。2012年,中國機構作者為第一作者發表的國際論文共16.47萬篇,僅次于美國。但中國每篇國際科技論文平均被引用6.92次,與世界平均10.69的數字還有不小差距。
從現實情況看,論文依賴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前的科研獎勵機制。據了解,國內高校對于發表在國際三大檢索以及核心期刊上的論文都有明確的現金獎勵,盡管金額不等,但這種論文與利益掛鉤的獎勵方式客觀上讓論文成為高校和教師搞科研的一種動力,反過來說,正因為科研的動力是獎勵,是論文數量,導致論文有數量沒質量。
論文成為科技評價的重要指標,有其合理因素。因為一方面論文數量比較好統計,也比較直觀。另一方面,很多科研成果確實需要論文來體現,尤其是一些基礎學科。但只看論文不看其他容易造成科研評價指標的單一,不利于綜合考評科研成果。正因如此,不搞一刀切,建立分類評價的機制顯得非常必要。
弱化論文在科技評價中的作用,不是取消論文這一評價指標,而是使科技評價體系更加合理,更加科學。但現實語境下,要想告別論文依賴還有一定的難度。因為一直以來,我們認為論文數量多就等于科研水平高,論文數量多就等于科研能力強。要想消除這種“論文崇拜”既需要科技評價機制的創新,科技評價方式的改變,更需要科研人員的自覺,讓論文成為真正貨真價實的論文,而不是跑項目、要經費、拿獎金的媒介。
文/徐剛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