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借助“隱形兜底”的抽屜承諾,各類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近年來大行其道,迅速成為投資者荷包的代理人。然而,信托、銀行和基金子公司等各類機構發行的產品參差不齊,個別機構也出現兌付危機的隱憂。近日,央行發布報告明確指出,應在風險可控情況下有序打破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此舉除了凈化市場環境外,也警示投資者理性投資。今日起,本報將連續關注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問題,也為投資者選擇理財產品提供參考。
從幾年前的上海某些銀行理財產品引發眾多投資者虧損,到內地富豪在香港外資行購買Accumulator發生巨虧,銀行理財產品遭遇投資者投訴已經不再是新鮮事,而銀行理財不是保險庫也早被一些投資者知悉。
節前,央行[微博]發布報告稱,應在風險可控情況下有序打破理財產品剛性兌付,而銀行作為理財產品的重要發布機構之一也將受到“牽連”。一切事出有因,或許正是多年來習慣于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隱形兜底”形象,不少投資者對其信任有加,即便對一些并不承諾保本的結構性產品。然而,隨著市場化的推進,銀行固定收益類產品剛性兌付或將被逐漸打破,風險更高的結構性產品也隱憂再起。今天,我們從一樁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的糾紛,看如何有效地挑選一款符合您投資需求和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
“步步穩”變“步步捆”
據了解,2013年1月,投資者苗先生在恒生銀行理財經理何小姐的推薦下購了買“步步穩”系列的產品。苗先生一次性投入411萬元,一年投資期滿后,虧損41.1萬元,不但沒有達到推薦時的預期收益率,本金反而虧損10%。
據該產品公布的產品資料顯示,苗先生購買的恒生銀行“步步穩”系列理財產品是部分保本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保本比例為90%,掛鉤標的主要以基金、股票為主,多數產品投資期限在一年左右。產品會給出一個預期收益率,但在最壞的情況下,產品可能會虧損10%的本金。
由于恒生銀行并不公開披露其理財產品的到期收益信息,因此對于恒生銀行到期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情況,目前沒有任何統計數據。
記者反復查閱一款同類產品說明書后發現,產品分四個季度觀察日,一旦產品滿足提前到期條件,投資者將獲得之前累積的投資回報。分別存在的潛在回報率可能是7.5%、5.625%、3.75%和1.875%。然而,對于其發生觸發事件的所謂“條件”,記者卻很難理解其具體含義。
此前媒體報道苗先生有一定理財產品購買經驗的,其本身是具備一定風險意識,但最終在恒生銀行的理財銷售人員夸大收益回避風險的推銷下,選擇了部分保本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日前該投訴被浙江銀監局受理,等待處理結果。
銀行理財產品并非保險庫
苗先生的案例并非個例,近年來關于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投訴屢見不鮮,一方面是銀行的銷售經理出于業績考核壓力,通過夸大收益、回避風險的營銷手段誘惑投資者,令沒有相關知識和投資經驗的投資者選擇了不符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
另一方面是投資者自身在選擇產品時,沒有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沒有充分意識到產品的風險,或明知有風險,但出于對獲取高收益的僥幸心理而忽略風險,當產品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時,會暗自慶幸投資成功,當產品出現虧損時,就開始投訴銀行,走上維權道路。
銀率網分析師認為,結構性理財產品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其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較低,投資者不要一味追求預期最高收益率而不顧產品風險,高收益背后必定對應的是高風險,這是投資鐵律,切勿盲目追高,也不要存在僥幸心理。對于沒有結構性理財產品投資經驗的投資者而言,應盡量回避該類理財產品。
投資結構性產品須嚴守三項紀律
銀率網專家提醒,即便是具備投資經驗的投資者在選擇結構性理財產品時,也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熟悉掛鉤標的,對于想要投資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投資者而言,最好選擇掛鉤標的是自己所熟悉的投資品種,自己對該投資品種的走勢有一定判斷,結合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計算方法分析,產品獲得預期高收益的概率是否較大,在做投資決策。
其次,要看清保本比例,目前結構性理財產品以保本型居多,但一定不要認為保本就是100%保證本金安全,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中的保本比例,有的產品為部分保本產品,如保本比例為90%,則意味著有可能出現虧損10%本金的可能性,不要輕信銀行理財經理對產品歷史收益的宣傳,如以前該系列產品均實現了預期最高收益率,或產品從未出現虧本現象等,要時刻提醒自己歷史收益并不能代表未來產品的實際收益。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結構性理財產品為非保本浮動收益類,這意味著即使本金全部虧損也是有可能的,因此收益類型、保本比例在購買結構性理財產品時一定要看清楚。
最后要分散投資,結構性理財產品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相對較低,也有可能虧損本金,因此投資者在購買時,最好是作為資產配置的一部分,利用部分投資資金進行投資,分散風險。
?
相關鏈接
招行被指把基金當理財產品賣 客戶4000元利息成泡影?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