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江出海口。記者 黃一冰 攝
【開欄的話】
今年10月1日,偉大的新中國將迎來65周歲生日。通過65年的建設、改革和發展,祖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國興則家昌”,國家的每一項政策、每一場變革、每一次發展,都改變了個人的命運:恢復高考制度,圓了無數學子的成才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鼓了億萬農民的腰包;國有企業改革,廣大職工分到了發展“紅利”……國慶節臨近,本報今起推出“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我與祖國共成長”策劃報道。在這組報道中,我們將以“改革發展”為主題,以新中國成立65年來國家出臺的重大政策為主線,通過發生在10位海口普通市民身上的命運之變,展示新中國成立65年來改革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海口網9月29日消息(海口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小萍)2006年9月1日,修訂后頒行的《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國家從法律的層面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義務教育制度實施。
“免了學雜費,省下了幾百塊錢,減輕了我們家長的負擔。”其實,這一舉措不僅減輕了家庭負擔,更重要的是給予了孩子希望。
受惠 免學費圓求學夢
“一!二!三!四!”9月27日下午,響亮的口號回蕩在海南師范大學桂林洋校區的操場上,大一新生們正在接受大學的第一堂課———軍訓。軍訓隊伍中,一個中等個子、皮膚黝黑的男生練得格外認真,他就是蒙美順。
“如果不是九年義務教育免學費,我今天不一定能站在這里參加軍訓!”蒙美順今年19歲,家在美蘭區演豐鎮北排村,父母以務農為生。他告訴記者,小學四年級以前,每到快開學時父母就要為學費發愁,“總是東拼西湊才能交上。”
國家實施新的《義務教育法》,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完成了“人民教育人民辦”到“義務教育政府辦”的真正轉變。這項力度空前的教育政策溫暖民心,也讓像蒙美順這樣的貧困學生有了希望。
“我很清楚的記得,免了學費以后,我自己的壓力輕了,更容易考出好成績。”蒙美順說。
回饋 發自內心做志愿服務
高考結束后,蒙美順加入了美蘭返鄉大學生志愿服務隊,成為了一名志愿者,并開始參加各種志愿服務活動———敬老院里探望孤寡老人、走上街頭宣傳法律知識……“我的成長經歷教我懂得了奉獻的快樂和意義,也希望自己付諸行動回饋社會,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開學以后,為了壯大志愿隊伍,蒙美順在軍訓之余,利用休息時間,與隊友在學校里廣泛招募志愿者。“現在我們的志愿隊伍很強大,海大、海師、海工商等院校都有成員。”說起志愿服務隊伍,蒙美順一臉的驕傲。
蒙美順告訴記者,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沒有任何的回報,有時候甚至需要自掏腰包。“做公益需要持之以恒,我不支持帶著隨意的態度來參加志愿者服務,為了搞活動而搞活動,或者是想要借此出來玩一玩,收獲不了什么東西。”
?
?
相關鏈接:
央企高管薪酬改革進核定階段 均薪60萬被指偏高?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