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14年5月30日上午,習近平來到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參加慶祝“六一”
國際兒童節活動。這是習近平觀看學生書寫的毛筆字。
五、弘揚中華文化精神創造優秀作品
習近平指出: “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經過幾千年的滄桑歲月,把我國56個民族、13億多人緊緊凝聚在一起的,是我們共同經歷的非凡奮斗,是我們共同創造的美好家園,是我們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貫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們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
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傳統文化在跌宕起伏中不斷發展,在大浪淘沙中不斷提升,締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鑄就了華夏兒女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民族性格,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中華文化精神。
和平共處、多元一體的“和而不同”精神。中華文明本質上是一種“和”的文明。《禮記·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達到“中和”,天地才得以正,萬物才得以育。“和而不同”是中華“和”文明中極有意義和超越時空的內容。“和而不同”是中華文化為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的和諧共生共長所作的經典詮釋和處世準則,也是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所奉獻的核心價值理念。
尊重自然、愛好和平的“天人合一”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塑造了中國人普遍持久的和平文化心理,為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指明了方向。對人類追求和平與發展而非生態文明發展以及社會和諧作出巨大貢獻。“天人合一”的觀念說明,人類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個部分,天地自然按一定的規律運動,人也必須遵照天地規律去認識和改造自身,才能適應天地規律。
兼容萬物、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包容性。作為中國傳統思想代表的儒、釋、道三家都有包容性,主張“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正是這種強大的包容性,使得中華文化遭遇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不僅沒有消亡,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在挑戰中進行文化更新,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燦爛的中華文明歷史新階段。
為天地立心、為百姓立命的擔當精神。中華傳統文化突出個人對國家、民族的義務、責任與擔當。大丈夫頂天立地,孟子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陸游)”“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等浩如煙海的經典表達,就體現了中華文化偉大的擔當品格。
人人平等、天下大同的公平正義精神。“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謂大同。”這種天下大同、天下為公的理念,既顯示了作為志士仁人所追求的高尚道德境界,又顯示了理想的社會政治境界。
重親情、講友善的人倫道德精神。我們生活在親情中,行走于友情中,親情友情為我們每個人構建一個小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較大的儒家文化更為重視人倫道德精神,倡導人倫義務,中國傳統文化充滿了人文氣息。
強調變通、與時俱進的開放變革精神。陰陽交互的運動觀充分彰顯了這種精神。“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我們的民族是最早提出并踐行了文明交流互鑒的民族。走出去、請進來,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文化既得以向外廣泛傳播,同時也從外面得到啟示和豐富。
習近平指出:“必須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