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智力殘疾,母親患有精神疾病,屯昌縣南呂鎮閑六村7歲的陳積一家三口靠小陳積料理生活。
成美基金會的志愿者入戶調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
這些孩子,本該擁有父母的關愛,享受快樂無憂的年華,但因父母或離世、或失蹤、或重度殘疾、或服刑、或患嚴重疾病等原因而不得不獨自面對艱辛的童年。
這些孩子被稱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或困境家庭兒童,又稱“事實孤兒”,他們因父母缺失引出的物質困頓、精神孤獨、教育堪憂等狀況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今年6—8月,海南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大四女生曾江苑作為海南成美慈善基金會“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項目數十名志愿者中的一員,走進樂東、臨高、屯昌、瓊中4個縣338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家中,面對面地核實孩子們的情況。她在微信工作群中,每次上傳孩子們的信息時,都會點發一個“痛哭”的表情,“孩子的境遇不容樂觀,每天都感覺很悲傷。”
走訪結束,一個個疑問讓曾江苑尋找著答案:為何“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群體沒有特定的救助保障體系?究竟應該由誰來幫助這個缺乏關注、亟待救助的邊緣群體?
現象
為吃上一頓飽飯焦慮的孩子
一份調查顯示,樂東、臨高、屯昌、瓊中4縣共有“事實無人撫養兒童”1001名,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生活困難。而困境兒童家庭生活來源主要依靠低保、困難救助、親戚朋友救濟等。由于極度貧困,許多兒童的生活基本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
9月11日中午,屯昌縣南呂鎮南呂居委會老市村,一間房頂已經開裂的瓦房內,67歲的林美桂愁眉不展。
在已見底的罐中摸索出一把米,升起爐子煮起粥。但她發現,存放豬油的盤子里再也刮不出一滴油來,怎么給孩子炒一盤菜成了大難題。
不一會兒,14歲的孫女李玉、11歲的孫子李龍第放學回家。孩子們餓了,祖孫3人一人一碗稀飯解決了這頓午餐。
在村干部王淑榮眼中,這是林美桂一家三口經常會面臨的境遇。“奶奶無力承擔兩個孩子在學校的伙食費,孩子只能回家吃飯,而家中也是一貧如洗,有什么吃什么,沒吃的了就要挨餓。”
李玉和李龍第姐弟倆對父親都沒什么印象,2005年父親患腸癌去世時,他們一個4歲,一個1歲。林美桂說:“他們的媽媽改嫁后,也很少回來了。”
10年里,年邁的林美桂就成了兩個孩子唯一的“監護人”,獨自一人把兩個孩子拉扯大,老少3人睡在一張床上,一家人的收入來源是每月數百元的低保金和一畝稻田的收成。“像今年,地里大旱沒了收成,只能靠女兒接濟了。”林美桂說。
南呂鎮干部林強無奈地說:“林美桂祖孫3人的境況鎮政府也了解,但鎮里只有在開展特定的活動時,才能給他們一些慰問。”
在海南成美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成美基金會”)的調查中,我省樂東、臨高、屯昌、瓊中4縣1001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群體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生活困難。“他們沒有固定的生活來源,有些家庭可以申請到低保金艱難度日,還有一些家庭連低保金都沒有。”成美基金會“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項目助理梁媛說。
孩子們的父母因這樣那樣的原因“不在了”,而監護人又喪失勞動力甚至重病纏身無力照顧孩子的狀況更讓人揪心。
76歲的符石鑾阿婆現在最發愁的是:“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3個患有智力障礙的孫子能否活下去?”
符石鑾家住屯昌縣新興鎮大路坡村。去年11月,符石鑾的兒子遭遇車禍身亡,兒媳因此回了娘家,不再回來。看到3個患病的孫子兩個在讀小學,一個在讀初中,吃了一輩子苦不曾低頭的符石鑾經常在4平方米大小的屋內獨自落淚。
“平時幫孩子們做做飯,洗洗衣,孩子們的洗漱也需要我幫忙,我老了,沒力了。”時間久了,符石鑾感覺自己的身體扛不住了,能花在照看孩子身上的時間越來越少。
新興鎮鎮委委員李惠說,鎮政府給符石鑾的家庭辦理了低保金,節假日會進行走訪慰問,也準備為幾個孩子進行殘疾鑒定。“但即使這樣,也很難保證孩子們的基本生活不出問題。”
屯昌縣的調查數據顯示,因父母一方死亡或一方長年外出務工、改嫁、身體狀況較差等其他原因,無法履行撫養義務和監護職責造成的困境兒童多達489名。
在今年的省兩會上,屯昌縣人大代表提出的《關于對全省困境兒童進行幫扶的建議》(以下簡稱《幫扶建議》)指出,困境兒童家庭生活來源主要依靠低保、困難救助、親戚朋友救濟等,甚至有的家庭基本無收入來源,因病、喪失勞動力致貧情況尤為突出。由于極度貧困,導致許多兒童的生活基本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少數兒童生存條件受到威脅。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