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監管注重市場化 牢牢守住風險底線
“哎呀,剛進地鐵站……”23日傍晚19時17分,一位對金融市場非常敏感的原媒體人在朋友圈發布了這樣一條消息。
短短幾個字,對于金融行業的跑口記者來說,卻是一個強烈的信號:央行放大招了!果不其然,在隨后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內,朋友圈里有關央行同時降息降準的消息和解讀鋪天蓋地而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次“雙降”還伴隨著“存款利率上限的取消”。
金融監管機構在此時放開利率管制,雖非意料之外, 卻也在情理之中。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已進行多年,它僅僅是我國《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眾多任務的重要一環。
2012年9月公布的《規劃》涉及金融改革的多個方面,為未來幾年金融業的改革、開放、創新與發展指明了方向。其中,金融監管,一手牽著市場,一手牽著政府職能,既要市場化,又要防風險,是金融改革的重點領域。
站在“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回望五年的發展歷程,金融監管機構密集出臺的政策措施既為我國金融監管市場化改革開創了良好局面,又為我國金融監管風險的防控提供了制度保障。
多措并舉推進市場化改革
財政部副部長李勇曾指出,“十二五”的金融工作要更加注重金融監管和金融管理工作的市場化導向。
要實現金融監管工作的充分市場化,核心是簡政放權。“十二五”期間,金融監管機構按照國務院要求分別精簡了大批行政審批事項,力求實現監管重點從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后監管的轉變。
今年4月3日,央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15〕第7號》,正式推行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發行注冊制。這標志著中國資產證券化銀行間和交易所兩大市場徹底告別審批制。早在2014年11月,銀監會、證監會發布資產證券化業務規則,雙雙推出資產證券化備案制,銀監會對已取得資質的銀行取消資格審批,發行產品“事前實施備案登記”。
“信貸資產證券化注冊制的實行旨在實行簡政放權。發揮參與機構的自主性,提高發行管理效率和透明度。”中債資信金融業務部分析師張志毅說。
央行方面,簡政放權還取消了已實現貨幣可兌換項目的事前行政審批、備案、許可、登記等程序,采取實行事后監管和“負面清單”式的管理,宏觀上,建立人民幣跨境流動宏觀審慎管理框架。
2014年6月,銀監會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簡政放權改進市場準入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對市場準入工作的簡政放權和行政審批規范進行了統籌并提出具體要求。包括縮減審批鏈條,放開市場準入,地方銀監局將承擔相應更多的行政審批權。目前,成立民營銀行就由地方銀監局審核,再提交銀監會批復。
“金融機構改革已進入突破民間資本管制的攻堅階段。未來民營銀行將成為撬動金融市場化的重要支點,會使現有的銀行業格局發生變化,為金融體系注入更多的生機和活力。”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郭田勇在接受人民財經采訪時說。
在資本市場監管方面,簡政放權則體現在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上。證監會主席肖鋼在今年兩會期間對外透露,“待證券法修訂完成,注冊制即可開始推行。”年中發布的《關于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中再次強調,“實施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探索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轉板機制。”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認為,“注冊制分清了監管者、上市公司與投資者的責任,實行了事前寬松與事中事后嚴格的監管方式,將‘選美’變為‘選真’,這樣能夠更好地保障證券市場健康發展。”
“十二五”期間,保監會在推進簡政放權方面,現在已經和正在下放取消的行政許可事項16項。并聯合外匯局發布《保險業務外匯管理指引》,廢止了2002年出臺的《保險業務外匯管理暫行規定》等8項相關法規。
“十二五”期間,外匯局監管的改革有力推動了可兌換進程。根據最新統計,40項資本項目交易中,已經有34項達到了部分可兌換及以上水平,占比為85%。今年2月,外匯局發布《關于進一步簡化和改進直接投資外匯管理政策的通知》,直接投資項下外匯管理行政許可基本取消,直接投資項下已經基本實現可兌換。
牢牢守住金融風險底線
改革有風險,推動改革需要預估和管理風險。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金融監管的永恒主題。正如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所言,“十二五”期間,如何把金融風險防范好,把金融為實體經濟的方向牢牢把住,是一個關鍵的方向。
《規劃》第七章對“十二五”期間的金融監管提出了明確目標:提高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水平,加強金融監管能力建設,避免監管缺位和錯位。
23日,央行宣布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并非毫無準備。“取消存款利率浮動上限以及后續利率市場化改革在金融穩定意義上已經具備了重要前置條件。”央行研究局局長陸磊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說。
作為一項重要的保障性制度安排,2015年5月1日出臺的《存款保險條例》和面向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保險機制的建立,為金融業穩健可持續運行和存款人權益保障構建了扎實的制度基礎,嚴守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十二五”期間,銀監會根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核準了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等六家銀行實施資本管理高級方法。
“高級辦法是商業銀行根據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要求,選擇使用內部模型來計量風險和監管資本的方法。這要求銀行由‘干了再算’向‘算了再干’轉變,將資本約束貫穿于整個管理流程。”銀監會相關人士在接受人民財經采訪時說。
“十二五”期間,保監會從2012年3月正式啟動了償二代的建設,到2015年初,保監會正式發布了償二代的17項監管規則。中國保險行業進入償二代過渡期。這段時間內,保險公司需同時報送償一代和償二代報告。
“償一代以規模為導向,風險覆蓋不夠全面。”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說。保監會近日的數據也顯示償二代能夠更好地識別保險公司的潛在風險。按照償二代標準,二季度末償付能力充足率不達標的公司共有11家。與償一代相比,二季度不達標公司數量顯著增加。
《規劃》中還特別提出,要有效防范經濟與金融風險相互作用。如何強化銀行體系與資本市場之間的“防火墻”也成為“十二五”金融監管建設的重中之重。
在“十二五”期間,銀監會在阻隔銀行體系與資本市場風險相互作用方面出臺了多項規定:例如,防止信貸資金違規流入股市;取消銀行為企業債券發行以及各種理財產品、金融衍生產品提供擔保;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跨業、跨境業務風險全覆蓋監管體系;以及嚴禁將房地產不良貸款進行證券化等。
同時,健全銀行、證券、保險三類金融監管機構之間以及與宏觀調控部門之間在重大政策與法規問題上的協調機制,在“十二五”期間被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2013年8月20日,國務院批復中國人民銀行提交的《關于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工作方案的請示》,同意建立由人民銀行牽頭的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為成員單位,必要時可邀請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有關部門參加。
“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也是構建整個金融業宏觀審慎的管理制度的需求,有這樣一個協調機制,有利于把未來金融業的系統性風險降到最低。”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目前在分業監管的前提下,通過協調機制來不斷完善監管,也比較符合當前金融管理和改革發展的階段。
不僅如此,“十二五”期間,互聯網金融已成為中國金融體系的最活躍的部分,創新引致的不確定性也加大了未來的金融風險。2015年7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被稱作是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基本法”。
“《意見》不僅可以有效地限制各類業務所涉及的風險,也可以將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引導向與之相適應的領域,可以有效降低過度對整個金融體系的沖擊和干擾。”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在接受人民財經采訪時如是說。
當前,站在“十三五”的開篇之年,在國內外新形勢下,建立什么樣的金融監管指標和監管準則將對監管機構的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金融監管該如何改進?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濤認為需要注意四個方面:第一,金融監管市場化改革需要法治先行。第二,金融監管市場化改革需要協調配合。第三,金融監管市場化需要成熟企業。首先,完善金融立法,使監管有法可依。第四,金融監管市場化改革需要應對市場。?
?
?
?
相關鏈接:
互聯網金融平臺“寶寶”泛濫 揭秘各種“寶”投資去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