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產能頑疾的根治之道
產能嚴重過剩和久治不愈,反映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專家表示,本輪化解過剩產能,既要治標,更要治本,要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在市場經濟中,由于供需信息不對稱、經濟發展周期等因素,產能過剩并不鮮見。但我國的產能過剩,原因不止于此。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李平認為,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領域的惡性競爭,是導致本輪產能過剩的深層次原因。
“土地所有權的地方壟斷、資源能源等要素價格扭曲、金融體系的軟預算約束以及生態與環境補償機制的缺乏,使低價供地、財政補貼、提供廉價資源、幫助企業獲取金融資源、降低環保要求等成為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大戰的主要手段。”李平說。
一句話,政府的手伸得太長了。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說,市場沒能很好地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資源的優化配置存在體制性、機制性障礙。產能過剩行業的僵尸企業很難按照市場化的原則實現出清,地方政府、銀行都不愿意。
地方政府之所以不愿意,主要的考慮是“三保”:保GDP、保穩定、保地方利益。當本地企業尤其是大企業經營困難時,地方政府總是有當“奶媽”的沖動,認為幫企業一把,撐一撐,困難就過去了,其結果就是撐出了許多僵尸企業。
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有沒有這樣的沖動,而在于地方政府確實有能力這樣去做,它可以通過金融、財稅、土地、價格等手段干預市場。這個問題不解決,那么過剩產能就會像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又長一茬。
專家們一致認為,化解現有過剩產能,防止再出現嚴重過剩問題,關鍵在于深化改革,在于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說,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化解產能過剩中的決定性作用,必須改革土地征用和補償制度,完善價格形成機制,清理地方政府有損公平競爭的優惠政策等。這些改革到位了,企業經營不下去自然會破產。
國企改革與技術創新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產能過剩行業中,國有企業占比很大。一些國企員工工資只發一半,有的甚至三個月發不出工資,即使這樣,還要維持生產,確保員工拿到基本的生活費。這種情況大大影響了國企化解過剩產能和轉型升級。
不少國有企業老總表示,化解過剩產能,按照市場原則,就要裁減員工,但是國有企業的員工基本沒法裁。這需要國家加快國企用人機制的改革,制定積極、穩妥的冗員退出機制,同時要給國企減負,不讓它們承擔過重的包袱。
中鋁貴州分公司總經理冷正旭建議國家設立專項資金,幫助國企部分員工轉崗,化解人員包袱。中國平煤神馬集團黨委副書記王玉提出,國家對煤炭等過剩產能行業的國企,可考慮實行人員提前退休政策,減少企業的冗員負擔。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說:“現在嚴重過剩產能的行業,國有資本怎么辦?我覺得應該退出,在這些企業資產債務重組過程中把它退出來,用這筆錢充實社保資金,解決這些領域企業關閉重組過程中人的問題。”
與此同時,我國不少行業出現過剩產能,很重要的原因是技術水平落后。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認為,我國鋼鐵仍是階段性、結構性產能過剩。我國生產的大部分鋼鐵是粗鋼和一般鋼材,大量五星級建筑鋼材、軍用原材料和大飛機制造所需鋼板,以及很多高端鋼和特型鋼,仍需進口。
專家建議,我國應對癥下藥,大力研究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只有這樣過剩產能行業才能進入高端市場,改變產能集中在低端的現狀。
鼓勵企業“走出去”
牛犁表示,一方面,我國經濟正處在主動調整結構的換擋期,本輪產能過剩很難依靠持續高增長化解,另一方面,從全球看,由于不同國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階段差別巨大,某些行業的產能在一國可能顯著過剩,但從某一國際區域來看并不過剩,國內產能可以“走出去”。
隨著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國際產能合作,深化對外開放,產能“走出去”迎來良好機遇。基層干部、企業界和專家認為,過剩產能不等于落后產能,“走出去”不僅可以緩解內部供需矛盾,長遠來看還可促進我國產業的全球化布局,帶來更大收益。
西部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李釗告訴記者,自西安至中亞班列開通以來,陜西生產的石油鉆井設備、重型卡車、制磚機、玻璃纖維等產品源源不斷地運往中亞,陜西的企業不僅在吉爾吉斯斯坦投資建立了當地最大的水泥制造廠,而且還為哈薩克斯坦市場提供了80%的制磚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研究部部長趙昌文表示,我國應組織研究,哪些產業可以走到哪些國家,考慮“全球產業布局”的問題。針對不同行業特點制定實施“轉移一批”的具體鼓勵政策。
陳文玲建議,應對產能轉移項目采取更為便利化的投資政策,減少項目審批限制;積極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鼓勵企業“走出去”;完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減少企業海外投資風險。
政府作為十分關鍵
專家們表示,這一輪化解過剩產能,陣痛在所難免,維護社會穩定,防止金融風險,政府的作為十分關鍵,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制定和落實政策,引導企業主動消化過剩產能。比如出臺財稅支持政策,進行補償激勵;完善信貸政策,加強金融調控,有保有壓、扶優限劣;落實行業技術標準,嚴格約束監管等。
二是建立退出機制,清理僵尸企業。政府可充分發揮資源性產品價格機制、稅收等政策的引導作用,對超過能耗限額標準和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實施電價、水價等差別價格政策,倒逼過剩產能退出市場。
三是防止可能出現的風險,確保社會穩定。比如,落實好職工安置政策,將化解產能過剩形成的下崗失業人員納入就業扶持政策體系,努力做好失業人員再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服務工作,增強其再就業能力,為有能力、有意愿自主創業的失業人員營造良好創業環境。
為促進地方政府在這些方面積極作為,必須持續深化政府改革。
南京大學教授劉志彪認為,產能過剩很大程度上源自地方政府的GDP追求和投資驅動,造成不公平的競爭環境,最后“優不勝、劣不汰”。“解決的辦法就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
陜西省社科院經濟所所長裴成榮對記者說,國家應科學合理設置干部考核評價指標,推動指標體系多元化,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總量又看質量,既看顯績又看潛績,綜合考核產業結構優化、民生改善、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給轉型發展帶來活力和動力。
?
?
相關鏈接:
山東80%僵尸企業已停產 去產能先從鋼鐵煤炭入手·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