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專題會審議并原則通過《關于落實“用兩到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的工作綱要》。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周強重申,要用兩到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堅決打贏基本解決執行難這場硬仗。
這很自然讓人聯想到周強院長在今年兩會面對2859名人民代表莊嚴承諾:“堅持以人民呼聲為第一信號,向執行難全面宣戰……用兩到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破除實現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藩籬”。
承諾莊嚴,飽含深情;決斷豪邁,源自擔當。
黨和人民的重托是打贏執行難硬仗的力量源泉。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切實解決執行難……依法保證勝訴當事人及時實現權益”,“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人民的呼聲是第一信號,人民法院向執行難宣戰,回應的是黨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呼喚,滿足的是人民群眾迫切的司法需求,踐行的是法治中國的偉大征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為此,人民法院義無反顧,勇于擔當。
人民群眾對法治的擁護是打贏執行難硬仗的信心所在。今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第二年,隨著法治國家建設的推進,“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初步形成,人民群眾法治意識明顯增強,全社會理解執行、尊重執行、協助執行的廣泛共識已基本形成。最高法院與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中國銀監會、國家工商總局、鐵路、民航等40多個部門聯合簽署了《關于對失信被執行人實施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提出55項懲戒措施,對失信被執行人從事民商事行為、擔任重要職務、高消費等五個方面進行限制。失信被執行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履行生效裁判確定的法律義務的自覺性、主動性不斷提升。可以說,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成為打贏執行難硬仗的力量之源、行動之基。
法院信息化建設是打贏執行難硬仗的攻城利器。“互聯網+”時代的技術支撐為解決執行難問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執行領域被廣泛應用,成效斐然。截止今年2月,人民法院已連通20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覆蓋全國范圍以及各種財產形式的執行查控體系已經建立;人民法院“天平工程”實現了3512個法院專網全連通、數據全覆蓋;人民法院三大信息公開平臺之一的執行信息公開平臺公布被執行人信息3560萬條,“陽光法院”、“智慧法院”的風采在執行領域得到充分的展現,攻克執行難的步伐已踏上信息化的高速列車。
執行規范化專業化建設為打贏執行難硬仗提供了機制保障。執行指揮系統充分發揮上傳下達、實時監控、異地調度、快速反應的功能,形成執行實施工作全國一盤棋的格局;立、審、執信息對接,形成了解決執行難的內部合力;執行體制改革推動執行模式等領域的效率提升,為破解執行難注入新鮮的活力。河北、浙江、廣西等地法院積極開展審執分離改革試點,湖南、內蒙古、遼寧、江西等16個省市法院建立異地執行協作機制。在截至今年2月,各級法院采取信用懲戒措施467萬人次,將338.5萬名被執行人納入失信名單公開曝光,35.9萬人懾于信用懲戒主動履行義務,對1.4萬人決定司法拘留,對1145人給予刑事處罰。
“破除實現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藩籬”的宣言擲地有聲,向執行難全面宣戰體現的是人民法院的勇氣與擔當。時不我待,只爭朝夕,我們堅信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人民群眾的鼎力支持下,在風起云涌的法院信息化和司法體制改革的浪潮中,人民法院櫛風沐雨,風雨兼程,一定能在不久后的將來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打贏執行難硬仗”的出色答卷!
?
?
相關鏈接:
推進司法責任制 更高托舉起公平正義——全國人大代表熱議兩高報告
敢于監督,做公平正義的守護者
孫新陽:將公安隊伍打造成維護公平正義之師 守護人民安寧之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