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陽光
請關注我們,請加入我們——指尖傳遞溫暖力量,陽光照進網絡空間
找點空閑、找點時間,打開手機,常上網看看;帶上耐心、帶上理性,透過表象,把訴求看看。假如把《常回家看看》改成《常上網看看》,大體應是這樣一首歌,這是時代唱給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的一曲雄壯動員。
“互聯網是當代中國社會的最大變量。”這一論斷,習近平總書記早已提出。從中央到地方,過不了互聯網和新興媒體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治久安這一關。
2016年4月19日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習總書記又一次指出: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對廣大網民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對網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評要歡迎,以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了解群眾所思所愿。
長期以來,國內的大多數黨政干部并非不知網絡陣地的重要性,但出于精力分配、主體意識、本領恐慌等原因,往往繞道而行敬而遠之、抑或蜻蜓點水走馬觀之。
“成為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提高互聯網條件下的執政能力與水平”,這樣的論述更多地停留在論壇、報告會和學習體會里,能將“網上的群眾路線”付諸實踐又持之以恒的黨政干部,確實比例不高。
但,互聯網這塊迅猛擴張的輿論陣地,你去或不去,7億網民都在那里,只多不少。總書記已向各級黨政干部發出了語重心長的提醒,常上網看看,是使命更是職責無疑。
而關鍵在于:去看什么?怎么去看?筆者認為,各級黨政干部都應當將網絡空間作為8小時內、乃至8小時外的奮戰案頭,投身到當下日趨成熟的網民群體,問政問需問計、惠民為民利民。
首先是要付諸行動,克服恐慌。不日新者必日退。習總在網信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印證了當下的中國網絡已從傳統的“控制”模式切換到開明的“治理”模式,主政者唯有克服恐慌、遵循規律、上網知網,方能懂網用網,將互聯網這柄“雙刃劍”轉變成與民共商、為我所用的溝通橋梁。
其次應當分類分析,知己知彼。黨政領導干部上網,不能只是看看新聞、更不能被網絡亂花、輿情泡沫迷了眼,而應具備一雙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慧眼”,圍繞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在圈子林立、訴求各異的網絡群體和紛繁復雜、浩如煙海的信息中快速提取、分析預判、研究對策,對當前的網絡態勢和發聲群體有最基本的判斷。
再者必須敢說會說,贏得主動。常上網看看,還得多發聲表達。各級黨政干部面對廣大網民,需破解“立信”、“立言”、“立論”的難題。立信,即不失真,在信息供給上走誠信道路、樹政府公信。立言,是不失語,在突發熱點的“秒新聞”時代主動回應、穩妥處置、搶奪話語。立論,為不失品,對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和社會現象,不隨波逐流、不見風使舵,激濁揚清、去偽存真。而這一些“網信素養”,唯有在網中歷練方能積累。
最根本的一點,還是扎根群眾,引領正氣。互聯網是民情晴雨表,活躍在網絡一線的黨政干部盡管面臨監督圍觀的壓力,但通過日常溝通團結正向力量,同樣也能成為紓緩情緒的減壓閥,對于網友的意見與批評,審而慎思,去其糟粕取精華,更能避免一味封堵使得“民情”成“民議”進而化為“民怨”的尷尬。
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在倡導社會共治的當下,干部必須直面網絡空間的理政新案頭。網上有互動、網下有行動,最終,具備過硬網信素養的黨政干部必能走出一道網上群眾路線的獨特風采。
?
?
相關鏈接:
撞死女童找親戚頂包 陜西一紀委干部被拘靖邊紀委干部駕車碾死女童找親戚頂包 已被拘認真組織學習《總體國家安全觀干部讀本》陜西一縣紀委干部碾死女童讓人“頂包”四川旺蒼地稅干部違規入股殯儀館分紅被查網上聽民聲,干部別得“自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