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中國西北山村的“15公里”脫困路
中新社甘肅清水5月18日電 題:中國西北山村的“15公里”脫困路
中新社記者 馮志軍
37歲的劉金平最近正忙著學車考駕照。一條通到家門口的公路,讓他在一年前告別打工生活,回到家鄉創業。
劉金平所在的白河村,位于甘肅天水市清水縣山門鎮北部12.5公里處,當地是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的深山林區。2013年,蜿蜒15公里的通村公路貫通,才讓白河村告別“與世隔絕”的境況。
高寒陰濕、山大溝深、居住分散、交通線路長……與很多貧困鄉村一樣,“交通難”是多年來困擾白河村脫貧致富的主要瓶頸。地處深山林區的白河村常年光照不足,100多戶人家分散于綿延七八公里的狹窄河谷地帶,耕地稀缺且貧瘠。
“(發展)旅游是個好地方,生存卻存在問題。”清水縣委書記劉天波向中新社記者坦言,白河村貧困問題在甘肅林區中具有典型性,“有勞動力,沒有土地”。
正因如此,在規劃落實系列扶貧政策和項目時,建成一批高質量的通村公路成為當地官方的首要目標。通村公路所帶來的自駕游人和官方醞釀中的景區規劃,已經讓白河村與外界“接軌”。
山門鎮黨委書記韓勇說,在道路未建成之前,很多人因為沒路而放棄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背井離鄉付出數倍努力遷往他處。一部分年輕人甚至因為沒有“出路”而對生活失去希望和信心。
村路的修通,不僅讓劉金平選擇回來,也讓44歲的王銀花不再“著急”離開。她說,路修好了,山外游人越來越多,“想辦一家農家樂,在家門口脫貧致富”。
聯通外界的公路,讓劉金平的養殖產業“不愁銷路”。
去年夏天,在外務工多年的劉金平回到白河村自主創業。通過政府幫扶養殖了500只土雞和7頭牛,經過四處學習養殖經驗和自己摸索,一年下來有五六萬元(人民幣,下同)的收入,遠比村里長期信奉的“要脫貧,靠打工”的年收入要可觀。
劉金平說,先穩住現有規模發展一兩年,有了積蓄后再擴大養殖規模,“那時,脫貧就水到渠成了”。
白河村轄5個自然村,共112戶513人。過去三年,在官方政策、資金等多方面支持下,當地貧困發生率從56%降至37%,至去年底有貧困人口40戶186人。
氣溫漸暖的白河村里草木蔥郁,蜿蜒的村道一路深入,串起散落在山間河谷的農房。不少村民院里拔地而起的嶄新磚瓦房,與一旁陳舊斑駁的低矮土坯房形成鮮明對比。
“七八年前還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短短數年間已吃喝不愁,道路修通讓出行不再受阻。”56歲的苗天寶幾年前便在鎮子上買了樓房,但至今一家仍“賴”在村里不打算離開。他說,住在山里自由自在習慣了,況且現在村里條件越來越好。
“隨著一批‘天路’和‘斷頭路’的打通,原本打算外遷的民眾不搬了,在自家院內建起了新房子;一些有思路的年輕人回鄉創業,借助政策幫助發展起來種養殖產業……”韓勇對于通村道路的重要性如數家珍。
但是,脫貧仍面臨任務重、基礎不穩固、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負責白河村包片扶貧的山門鎮副鎮長桑鑫蕊說,長期以來,白河村自然條件惡劣、發展基礎滯后,貧困面廣、基數大、程度深,產業發展難以形成規模,脫貧對象因病、因災返貧現象易發多發。
近年來,當地在基礎條件“先天不足”的背景下,因戶制宜培育小規模扶貧產業,引導扶持有條件的農戶發展養牛、養羊、養雞、土蜜蜂養殖,種植甜玉米、務工等。此外,還對村民進行了電焊工、牛肉拉面、建筑工等勞動力技能培訓,并提供了浙江、新疆等勞務基地。
在改善白河村道路、水、電等基礎條件后,醫療衛生和公共服務的日益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貧困戶脫貧的“后顧之憂”。桑鑫蕊說,近年來,官方對白河村進行了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并引導村民享受醫療救助優惠政策和各類社會救助措施。
39歲的白河村村民康小東過去十年在清水縣城周邊跑運輸生意,盡管早已在鎮子上購置了房子,但今年還是花了七八萬元在村里蓋起了四五間新房。
“以前村子里沒法住,遇到下雨天氣,泥濘塌陷的山路讓村民很多天寸步難行,加上那時手機信號不穩定,村里經常和外界‘失聯’。”康小東說,從小在村子里長大,走得再遠,這里也是最終的“歇腳之地”,以前地里一年收成少、吃飯沒保障,現在村里條件大為改善,很多年輕人都愿意回來。(完)
?
相關鏈接:
《血狼犬》力戰五一 西北風格小細節成就大電影?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