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火鍋店“拍黃瓜”被罰萬元的消息引爆網絡。廣州市黃埔區一家火鍋店因超出許可范圍售賣涼菜,被通知行政處罰1萬元,并沒收21天賺得的139元。一時間,質疑聲四起,原本對食品安全極度敏感的人們,倒是更多地表現出對違規商家的同情。
黃埔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回應中說,該處罰依法依規沒有問題,并列出《廣東省食品安全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相關規定,以示于法有據。也有評論逐漸轉向,認為“好事未得好評”,就在于類似的案例實在是太少了。
對于這場引發公眾經驗與執法機關嚴重分歧的事件,從行政法上究竟該如何看?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莘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直言,執法機關的行為看似符合形式法治,但實際上這種有機械執法之嫌的處罰,違反了實質法治,有悖公正。
有選擇性執法之嫌
爭議始自7月24日出現在網上的一份《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
告知書顯示,廣州市黃埔區川鍋演義火鍋店,銷售“川北涼粉”“酸辣蕨根粉““青椒皮蛋”“拍黃瓜”“開胃小木耳”等涼拌菜式,而在其《食品經營許可證》的備注項目中,并不包含從事涼菜加工銷售。黃埔區食藥監局認定,上述行為違反相關規定,擬對店主處罰:沒收違法所得139元,罰款人民幣1萬元整。
對于上述告知書的真實性,廣州黃埔區食藥監局確認屬實。并稱此次調查是接到市民舉報該火鍋店超出許可范圍銷售涼菜。經實地調查,屬于超過許可范圍買賣。
當事人該罰嗎?按照國家對餐飲企業的規定,從事涼菜加工的前提條件是餐飲店的《餐飲服務許可證》上必須標明“包含涼菜”,標明“不含涼菜”就是不準銷售。同時,涼菜加工需要專人在店內專門的涼菜間進行操作。涼菜間的面積應該不小于5平方米。涼菜間內要有鏡子、帽子等設施,有洗手液、非手動的洗手設施,專用的冰箱等冷藏設施,專業的拌菜工具,還有二次更衣室和紫外線消毒燈等。
如此看來,確實該罰,但這又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經驗產生不一致。且不說握有營業執照的飯店,即便街頭擺攤中都不乏涼菜售賣,似乎很少有人去查驗對方是否超范圍經營。
民眾并不了解這些原本為保障他們權益的法律規定,是誰之過?即便這一事件發生后,黃埔區食藥監局作為執法者也并未盡到普法的責任。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楊偉東認為,執法機關的回應太過表面,有照章辦事之感,公眾的疑問并沒有得到解答。
執法者不僅應當列出法律依據,還應當向公眾釋明足夠理由,比如,為什么要對涼菜經營實施許可制度。再向上追溯,這一制度在確立時是否真正實現了充分的公眾參與,也是需要反思的。
不僅在制度確立時應有足夠理由說明,“一旦有了制度安排,就要嚴格執行。我們在實踐中看到大量的超經營范圍行為,卻不見執法機關開罰單,這容易給公眾造成行政機關選擇性執法的不良印象。”楊偉東說,在他看來,制度是否獲得了普遍的實施,非常關鍵。
這種懷疑不無道理。據媒體報道,僅在這一事件的發生地,記者就發現了有火鍋店經營范圍沒有涼菜,菜單上卻有涼拌木耳等涼菜,不少消費者都點了涼菜。
違反過罰相當原則
火鍋店超范圍經營,售賣應有許可的涼菜,顯然屬違法。但這并不當然得出結論:黃埔區食藥監局的處罰是沒錯的。
根據《廣東省食品安全條例》中規定,沒有取得許可就進行買賣,或者超過許可范圍買賣屬違法行為,相關部門可以沒收違法所得。根據《廣東省食品安全條例》第六十條規定:違法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貨值金額不足1萬元的,并處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火鍋店從2017年5月1日至5月21日期間銷售涼菜收入139元,對其1萬元的罰款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之內,看起來并無不妥。
劉莘認為,雖然行政機關在法律規定的幅度內擁有自由裁量權,但并不是說“只要在這個幅度內,都是可以的”,還要考量“在這個幅度之內作的裁量是否合理與適當”,其中并非沒有標準可依。“比如根據法律規定,顯失公正就是違法了。也就是說,合理性的問題在特別明顯不公的情況下,就成為合法與否的問題了。”
劉莘對于網友們認為處罰過重的質疑表示認同,她也用“失衡”來形容這一處罰。“從法理上來說,普通人的感覺是對的,因為它違反了行政處罰法上的過罰相當原則。”
而普通人所沒有注意到的,還有一個專業法律問題。即對于21天違法所得的累計,在劉莘看來,是缺乏法律依據的,這種算法只存在于刑法領域,行政處罰中并無此種算法。“這意味著執法者違反了職權法定原則。”它同時帶來另一個問題,即“當事人第一次違法時,你執法者在哪里?為何不制止不糾正?是在故意等著累加還是存在不作為問題。”
劉莘指出,此舉和行政處罰法中的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也是相悖的。“看起來,像是為了處罰而處罰,而忽略了行政處罰應有的教育意義。”
不能機械執行法律
對于這次陷入風波的處罰事件,從深層次來講,行政機關還需要注意改變機械執法的做法。“現在行政機關有一點機械執法,假借著執行法定的名義,非常機械地去理解法條和執行法律,實際上都是按照有利于自己的一面去解釋。”劉莘說。
劉莘認為,如果從形式法治上來看,黃埔區食藥監局的處罰似乎能夠解釋得通,但,如果從追求公正的實質法治角度來說,這樣執法恐怕與依法行政是背道而馳的。
楊偉東認為,重罰可以理解,這些年國家在環境與食品執法方面確實加大了處罰力度。跳出這一事件,聯系到近年來正在推進的簡政放權,楊偉東認為,政府對于什么事情應該管,管的理由是什么,該怎么管,一定要在制度安排之前弄清楚。“要讓人們在內心中形成制度確信,對于是否能獲得公眾認可充分考慮。在一些標準的設立上,讓公眾充分參與其中。”
記者 張維
?
相關鏈接:
“火鍋店賣黃瓜被罰”是一次普法契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