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規劃重立法全民參與濕地保護
同國內很多城市一樣,在城市高度發展中,海口市濕地資源面積也在萎縮,生態功能不斷退化。近年來,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都開始意識到濕地對于城市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極端重要性。
海口濕地保護工作的推進,正是建立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全社會積極響應的基礎上,重規劃、重立法、重宣傳,以點帶面、多方籌措、全民參與、合理利用、穩步推進。逐步完善綜合協調、分部門實施的濕地保護管理體制,形成濕地保護合力。
海口市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率先編制實施了《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2017-2025年)》,將濕地生態功能區劃分為4個一級功能區、12個二級功能亞區,并首次提出了羊山濕地多用途管理區規劃,填補了多用途管理區這一保護形式的空白。明確到2020年,濕地總面積穩定在29093.09公頃以上,濕地保護率達55%,建立完善的保護、科普、監測體系,全社會濕地保護意識明顯增強。
海口市人大常委會在總結2013年對東寨港保護區開展環境綜合整治的基礎上,于2014年3月頒布實施了《關于加強東寨港紅樹林濕地保護管理的決定》,將東寨港自然保護區的管控范圍由原來的5萬多畝擴大到12萬多畝,實行分區保護和管理。
2017年7月3日,市人大審議通過《海口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決定》;2017年9月1日,市人大審議通過了《海口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美舍河保護管理規定》。《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辦法》也在加快推進,計劃今年年底完成市人大常委會的第一次審議。
海口通過濕地立法,努力實現依法治濕。在全省率先公布了10個市級重要濕地名錄和11個區級重要濕地名錄。出臺了《海口市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評價方案(試行)》,明確將濕地面積、濕地保護率和濕地生態狀況等指標,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制度體系。
良好的生態修復與濕地保護氛圍,吸引了葛洲壩、中冶等大型央企,還包括地方投資運營類國企北控水務、首創股份、綠冠集團,以及桑德環境、鐵漢生態等代表的民營上市公司,參與海口市的生態修復與濕地保護建設。
海口市眾多的社會公益組織,以及濕地保護志愿者服務隊伍,自發地組織開展各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濕地保護宣傳活動。
東寨港保護區重點開展了紅樹林造林修復、生態圍網、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取得了較好的保護成效。東寨港保護區的水質得到提升,鳥類分布種類由119種增加至160種,魚類分布種類由204種增加至212種。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