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保護修復濕地 塑造生態名片
海口拓展濕地合理利用方式,實現保護利用與經濟發展雙贏
海口,一座依河傍海,逐水而立的城市。
當飛機飛越瓊州海峽,即將降落美蘭機場的時候。透過飛機的舷窗看下去,你會看到一幅非常美妙的景象:從碧藍的大海過渡到廣袤的綠色原野,原野上星星點點散布著閃亮的碎片、閃光的線條。最后飛機越飛越低,掠過一條大河,抵達機場。那些閃亮的、閃光的,就是河流、湖泊、池塘、水庫……那條大河,就是海南母親河南渡江。無論是江、河、湖、海,水面上都有澹澹柔波,讓人一見傾心。
海口不僅有江、河、湖、海,還有類型豐富的濕地資源。海口市國土面積2289.09平方公里,其中濕地面積有29093.09公頃,濕地率高達12.7%,是中國濕地率5.58%的兩倍多。城市高度發展中的海口市濕地環境污染日益加劇,呈現人工化、園林化和工程化趨勢,生態功能不斷退化。
海口市委、市政府將濕地保護與修復,作為創建人民幸福家園的民生工程持續狠抓,以嚴實硬細的作風,全力推進濕地保護和濕地修復。在濕地保護的基礎上發展濕地產業、開展生態旅游活動,實現了濕地保護利用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火山熔巖造就海口獨特的濕地風貌
中國濕地眾多的城市很多,但是海口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海口濕地的獨特性。地處海南島北部的海口,北瀕瓊州海峽。“海口”一名最早出現于宋代,迄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目前,海口主要河流有17條,從海口范圍獨流入海的有9條,海南省最大河流南渡江在海口穿城而過。海口既有典型的海島生態系統,又有獨特的火山熔巖地貌。
海口有4個濕地類及11個濕地型。其中,近海與海岸濕地面積19200.34公頃,占比66%,含淺海水域、沙石海灘、淤泥質海灘、紅樹林、河口水域5個濕地型;河流濕地4534.69公頃,占比15.58%,含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濕地2個濕地型;湖泊濕地面積164.63公頃,占比0.57%,含永久性淡水湖1個濕地型;人工濕地面積5193.43公頃,占比17.85%,含庫塘、運河及輸水河、水產養殖場3個濕地型。
海口市域濕地資源空間結構格局可以歸納為:一軸(南渡江流域)、一帶(近海與海岸帶)、兩區(東寨港紅樹林、羊山地區濕地資源價值核心區)、多點(鳳潭水庫、鐵爐水庫等散點分布的重要濕地斑塊)。
紅樹林的王國。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辜繩福介紹,該自然保護區首批列入中國國際重要濕地名錄,這里有全國連片面積最大、種類最多的紅樹林,被稱為“中國紅樹植物基因庫”。
水與火的交融。海口有全國唯一的熱帶火山熔巖濕地——羊山火山熔巖濕地,涵括了淡水泉、河流、洪泛區、沼澤、湖泊、池塘、水庫等濕地類型,堪稱“濕地博物館”。
豐富的生物種類。海口有濕地脊椎動物514種,占全國22.23%;濕地維管束植物439種,占全國的20.31%。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水菜花、水蕨和野生稻等3種,以及瀕危植物水角。其中,水菜花和水角號稱“中國只有海南有,海南只有羊山有”,目前僅見分布于瓊北火山熔巖地區。
鮮活的人文傳統。在紅樹林種植區域,自古從官方至民間,都有公文、碑帖等形式的規定或約定約束村民行為,保護紅樹林。如美蘭區演豐鎮邊海村委會林市村發現的村志中,有保護紅樹林的“保林十誡”,時間是1789年,距今已有228年。三江鎮發現的官府禁令保護紅樹林的石碑,立于1845年。這些都表明紅樹林保護古已有之,是海口人民的文化傳統。
重規劃重立法全民參與濕地保護
同國內很多城市一樣,在城市高度發展中,海口市濕地資源面積也在萎縮,生態功能不斷退化。近年來,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都開始意識到濕地對于城市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極端重要性。
海口濕地保護工作的推進,正是建立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全社會積極響應的基礎上,重規劃、重立法、重宣傳,以點帶面、多方籌措、全民參與、合理利用、穩步推進。逐步完善綜合協調、分部門實施的濕地保護管理體制,形成濕地保護合力。
海口市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率先編制實施了《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2017-2025年)》,將濕地生態功能區劃分為4個一級功能區、12個二級功能亞區,并首次提出了羊山濕地多用途管理區規劃,填補了多用途管理區這一保護形式的空白。明確到2020年,濕地總面積穩定在29093.09公頃以上,濕地保護率達55%,建立完善的保護、科普、監測體系,全社會濕地保護意識明顯增強。
海口市人大常委會在總結2013年對東寨港保護區開展環境綜合整治的基礎上,于2014年3月頒布實施了《關于加強東寨港紅樹林濕地保護管理的決定》,將東寨港自然保護區的管控范圍由原來的5萬多畝擴大到12萬多畝,實行分區保護和管理。
2017年7月3日,市人大審議通過《海口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決定》;2017年9月1日,市人大審議通過了《海口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美舍河保護管理規定》。《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辦法》也在加快推進,計劃今年年底完成市人大常委會的第一次審議。
海口通過濕地立法,努力實現依法治濕。在全省率先公布了10個市級重要濕地名錄和11個區級重要濕地名錄。出臺了《海口市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評價方案(試行)》,明確將濕地面積、濕地保護率和濕地生態狀況等指標,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制度體系。
良好的生態修復與濕地保護氛圍,吸引了葛洲壩、中冶等大型央企,還包括地方投資運營類國企北控水務、首創股份、綠冠集團,以及桑德環境、鐵漢生態等代表的民營上市公司,參與海口市的生態修復與濕地保護建設。
海口市眾多的社會公益組織,以及濕地保護志愿者服務隊伍,自發地組織開展各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濕地保護宣傳活動。
東寨港保護區重點開展了紅樹林造林修復、生態圍網、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取得了較好的保護成效。東寨港保護區的水質得到提升,鳥類分布種類由119種增加至160種,魚類分布種類由204種增加至212種。
激活海口濕地 生態旅游市場
11月30日,在海口召開的第十二屆中國城鎮水務發展國際研討會與新技術設備博覽會現場,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會長余剛說,海口自啟動城鎮內河(湖)水治理工作以來,以“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景觀提升”為主線,采取管網修復、截污納管、岸線修復等多種工程措施,對主城區全部32個重點水體同時啟動精細治理。“目前采用的思路很好,尤其非常注重水體周邊的生態環境建設。”余剛對海口的水體治理予以肯定。
余剛說,海口以美舍河為試點,用較少的時間、較少的投入,收效卻很大。如果按照這個思路堅持下去,相信整個城市的生態系統會越來越好。
海口在美舍河濕地公園的鳳翔公園示范段建設中,已建設面積約900畝。在3.5萬平方米的垃圾堆填場上,建成全國最大的梯田濕地,其中1.4萬平米梯田濕地具有8級凈水功能,日處理污水能力超過5000噸。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分院能源所副所長王晨說,和傳統污水處理廠相比,鳳翔梯田濕地投資少、運行成本低,景觀效果好,且可作為苗圃基地,運行管理也比污水處理廠簡單、便捷,完全采取生物方法,電氣設備僅有幾臺污水泵,定期對水生植物進行收割即可。
海口在美舍河成功種植紅樹林2萬多株,這是我國首次在城市內河成功種植紅樹林。今年9月18日,美舍河獲批第十七批全國“國家水利風景區”。
目前,海口市正結合開展“河長制”工作,將美舍河水體治理經驗推廣到全市水體治理工作中,全力推動南渡江、榮山河等江河湖庫的濕地保護修復工作,提高濕地自然恢復能力,維護江河湖庫生態健康安全。
海口市近三年(2015年—2017年)已投入資金80億元,用于濕地保護修復相關的水環境整治工作。開展包括海綿城市建設、點面源污染防治、水量保障等方面工作,取得了較好的保護成效。
海口市結合濕地綠色資源和文明生態村文化等,在濕地保護的基礎上發展濕地產業、開展生態旅游活動,實現了濕地保護利用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目前,海口市有2處利用濱海濕地資源開展生態旅游,分別是白沙門公園、假日海灘生態旅游區,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來拍鳥觀鳥和觀光旅游。
濕地農業發展勢頭較好。如龍華區龍泉鎮涵泳村的千畝荷塘,當地村民依靠荷塘增加超過1500萬元的收入,央視新聞聯播節目對此曾做過專門報道;瓊山區鳳翔街道辦的新潭村,每逢初夏時節,潭面上開滿荷花,吸引二三萬名游客前來體驗觀光;瓊山區三門坡鎮的龍鱗村,是遠近聞名的青蛙和羅非魚的生態養殖村。
通過濕地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激活了海口市濕地生態旅游市場。美蘭區三江鎮的“鶴舞九湖”,就是濕地文化與農耕文化相結合的鄉村生態旅游片區,每年吸引近5萬游人到此旅游觀光;秀英區永興鎮的“馮塘綠園”,是一個集羊山濕地、生態農業、民俗文化、創意產業等多元素融合的鄉村生態旅游區,每年給每戶村民帶來2萬多元收入;美蘭區演豐鎮依托紅樹林濕地開展的民宿體驗,年接待游客達20余萬人次。
海口市將積極拓展濕地合理利用方式,實現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建立高效立體濕地生態農業示范區,重點發展濕地旅游業,加快發展紅樹林綜合性產業,積極發展濕地文化創意產業。
記者了解到,海口市近日已獲得我國政府向國際濕地組織提交認證國際濕地城市遴選提名資格,目前申報國際濕地城市的所有相關材料,已經通過國家林業局遞交給聯合國濕地公約組織。這將有利于提升海口良好的生態環境這一發展核心競爭力,持續塑造海口的生態名片。
記者光明
(海口網12月6日訊)
?
?
相關鏈接:
專家點贊海口濕地修復保護工作 值得其他城市借鑒?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