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新時代:美麗鄉村
阡陌交通、溪水環繞、魚塘交錯、百年榕樹傲然挺立、老田溪流域遍布紅樹林。冬日的陽光在這一方土地依舊灼熱,百年大榕樹下納涼的老人、田間地頭熱火朝天忙碌的村民,勾勒出這個美麗鄉村的當代景象。
該村東南連接新村港潟湖,長達4公里的老田溪貫穿村莊,水資源豐富,全村102戶600多人,耕地面積3000多畝,魚塘1000多畝。村民以種植紅蔥頭、紅花生、圣女果、豆角等農作物,養殖魚、蝦、蟹等水產品為主要經濟來源。由于村莊臨近內海,海水淡水交匯,盛產的膏蟹膏滿肉肥,獨具風味。土壤偏中性,種植的紅蔥頭、紅花生,香味足、口感佳。
2016年至2017年,三才鎮政府對大港村、港仔村和后港村(同屬行政村港演村)三個自然村落投入2000多萬元進行美麗鄉村建設,修建雨污排水工程、改造路面、種植綠化苗木、建設景觀廊道、修建村文化室、完善群眾娛樂休閑場所、修繕大港村遺址、繪制遺址文化墻等。
起初看到規劃圖紙時,港演村黨總支部委員林尤卿沒敢奢望,但看著村莊一天天接近圖紙里的美麗村落,他打從心底里開心。
延伸閱讀
其他遺址
大港村所屬的港演村委會還有著豐富的文化遺址:橋山遺址、舊縣坡署址、港演城址、孟坡甕棺墓等文化遺址,一個沿海小村莊擁有眾多歷史文化遺址,這在全省十分罕見。
橋山遺址,遺址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左右,中心地帶面積約2萬平方米左右,為海南地區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史前遺址,其面積之大、堆積之完整、遺物之豐富、保存之完好在整個華南地區都極為罕見。通過踏查和觀測,遺址文化層平均厚度約3一4米。遺址中心地帶文化遺物分布極為密集,主要為大量敞口或盤口的夾砂紅褐陶片、磨制石斧、磨制石環等遺物,以及疑似墓葬遺跡。根據現場的發掘情況來看,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等以及疑似墓葬、房屋柱洞等遺物遺跡。
舊縣坡署址,是元代仁宗黃陵年間(公元1312年一1313年)第四次遷徙的陵水縣署治所,方位南北向,與孟坡相毗鄰,西距大港村約500米,東距后港村200米,與嶺頭山遙遙相對。該墓葬為仰身式直肢葬,頭向南,出土時面部偏東,雙手輕放腹部,雙腳伸直。當清理遺骨時,上顎骨完全腐爛,下顎骨完整,頭殼尚存殘骨,下顎牙齒殘缺一顆外,幾乎齊全,兩個前臼齒及后臼牙均保留完好,下膊骨、上下腿骨、橈骨有殘段保存,但一觸即碎,胸肋骨、腳腿骨也全部腐。根據出土的遺物,專家們初步推斷為明代墓葬。
港演城址,建于元皇慶(1312年)年間,東距后港村約200米,西距大港村約500米,北隔孟坡與嶺頭山(古稱南山)遙遙相望,東南西三面均被大田洋所環抱,使城址地形成半環島狀。港演城址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800米,城墻采用夾砂紅粘土夯筑,按地形布局成梯狀結構,東側現存城墻長約15米,高約1.5米,厚約2米,南、西、北三面己被破壞,僅存殘跡。經過調查分析,港演城址為元代時期修筑,未及修完因故放棄。
孟坡甕棺墓,1986年3月調查發現并清理,葬具為二甕一釜,甕棺墓為海南漢代時期特有的一種墓。甕釜相套,中間一甕底部打通,甕為灰黑硬陶,高50厘米,侈口,肩有四橫耳或三角耳狀,紋飾有小波紋、弦紋和曲尺形紋;釜為敞口圓底夾砂粗陶,高40厘米,無隨葬品。
?
?
相關鏈接:
近千大學生為鄉村作規劃 專家指規劃應回歸文化特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