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廣州日報報道了人造肉概念紅火現象,引發業界不小關注,而中國首批人造肉恰好日前揭開神秘面紗,被制成雞肉卷、獅子頭、漢堡、冷面等產品亮相,有國內消費者第一時間嘗到人造肉食品“頭啖湯”。盡管概念炒得如火如荼,但在食品專家看來,產業仍處于萌芽起步階段,短期內不會影響大豆市場。
我國人造肉市場仍較“初級”
據“試吃”過的消費者反映,人造肉味道與真肉比較接近,但韌勁不如真肉。廣州日報記者了解得知,不少消費者將人造肉與素雞、腐竹等豆制品混為一談,還有的對概念模糊不清。
記者了解到,人造肉按制作技術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主要靠大豆蛋白制成的大豆蛋白肉,是一種對肉類形色和味道進行模仿的豆制品;另一種則是利用動物干細胞制成。
據悉,目前國外的人造肉技術多是從豆類、小麥等植物中提取蛋白,模擬肉的口感,加工成和肉類纖維口感相近的“素肉”。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告訴廣州日報記者,目前來看,國內人造肉市場從產業端到消費端都處于初級階段,技術水平與國外巨頭仍有不小差距,但他認為,國產人造肉在未來迎來紅利。“國內消費升級提速,隨著老齡社會來臨、素食消費者增多,紅利疊加會推動我國人造肉市場的發展。”
短期不會對大豆市場供求產生較大影響
朱丹蓬表示,豆類制品的制作只是對植物蛋白進行一個深加工,而人造肉則是對植物蛋白進行更高水平的精加工,在研發、結構、工藝、技術等方面的級別更高。與復合肉相比,人造肉基于植物蛋白為原料,食品安全相對有保障,長遠來看,植物蛋白的發展前景也相對更好。
記者了解到,作為大豆主要消費國,我國大豆產能一直難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國內大豆市場需求主要依賴進口。
不過,朱丹蓬告訴記者:“目前來看,人造肉市場還處于初級階段,吃的人也比較少,對于大豆的需求相對較小,因此不會對大豆市場的供求產生較大影響。”
?
相關鏈接:
中國第一代“人造肉”預計9月上市:味道是難點?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