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紅木收藏水漲船高,一向被稱為“木黃金”的海南黃花梨更因為其稀缺性成為投資的熱點,而由于海南黃花梨木已瀕臨滅絕,原料稀缺,在市面上仍然是一“木”難求,價格一路瘋漲,甚至達到每公斤11000元。
?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0-07/18/e95c8ee926008ea8e372d8fa39ab4de8.jpg)
?
?
?
海南收藏界炫耀有“三寶”:黎錦,海瓷,黃花梨。
?
近幾年,海南“三寶”中的“一寶”——黃花梨,竟然變身為“中國之寶”乃至“世界之寶”。國際黃金價格10年間從200美元/盎司暴漲至現在的 1200美元/盎司,飆升了5倍;而海南黃花梨的價格,卻從2002年的2萬元/噸,“瘋狂”上漲至現在的800多萬元/噸,創造了價格狂翻400多倍的世間“神話”!
?
最正宗的黃花梨產自海南島,既可以做家具、工藝品,又是一味中藥材,木材中散發的香氣具有降壓清心的功效,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把這種香味叫做 “降香”,海南黃花梨只是一種民間叫法,正式的稱謂應該是“降香黃檀”。
?
海南黃花梨最早僅用來制作生產工具。從明代開始,海南黃花梨進入宮廷和官宦人家,成為家具的首選用材。特別是鄭和七下西洋,從東南亞國家大量購進花梨木家具、用品供皇室使用后,經過對比,發現海南黃花梨的花紋典雅高貴,香味濃郁特殊,其品質遠遠高于東南亞諸國的花梨木,因而備受皇室和上流社會的追捧和推崇,進而帶動了民間消費熱潮。
?
黃花梨收藏是物有所值還是虛火上升
?
那么,面對一路高漲的海南黃花梨價格,有人說是虛火上升,也有人說是物有所值?
?
海南黃花梨的價格在2007年也曾達到目前這個價格,只是現在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目前股市走低、樓市迷茫、黃金價高,導致一些投資者手中的閑散資金不知道該往哪里投。
?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收藏海南黃花梨木,九十年代起關注散落在海南民間的明清花梨木家具,目前海南花梨木愛好者有近萬人,收藏者有數千人。因原料稀缺,在市面上一“木”難求,現在黃花梨從業人員很多,養活了不少人,由于資源奇缺,海南已認識到這一產業的發展,必須要有后勁,所以在東方、白沙、樂東、??诘仁锌h一些鄉鎮開始種植黃花梨,掀起了種植熱。
?
1998年,當北京一些專家和單位開始關注海南黃花梨。專家們發現,海南的黃花梨從色澤、氣味、紋理幾個方面都與越南等地的黃花梨不同。用其做成的家具質重油多不長蟲、不腐爛,經久耐用。
?
因此,海南黃花梨木市場上的大腕級人物,每年的黃花梨木交易金額達3000多萬元。
?
?
如何正確辨認海南黃花梨的特征,走出對海南黃花黎不甚了解的誤區呢?
誤區一:海南黃花梨的香味
海南黃花梨都具有降香黃檀這個樹種獨特的香味。然而,大家能接觸到的海黃香味卻有許多的“變味”,有的甚至是臭味。這就要求大家走出光靠“味道辨別”海黃的誤區。
海黃的香味并不像沉香那樣濃密而且香味持久,只有新切面或者封嚴的杯子、罐子才好聞到;一旦新切面暴露在空氣中,不久香味就慢慢淡去,直到刮開新的表面就又會散發出來。因此,不要以為你的寶貝聞不到香味了,就開始懷疑它不是真正的海黃。
此外,即便在雨天或者潮濕的天氣,海黃也會散發出悠悠降香。當然,也有千年難遇的老料,這樣的老料做出來的寶貝,哪怕上蠟也難以封住它的香味,而且非常醇香。
誤區二:海南黃花梨的花紋
海黃除了香味能讓人上癮,就是花紋也能令人陶醉。海黃的花紋有千奇百怪的“鬼臉”,有密密麻麻的“鬼眼”,也有像“虎皮”一樣的紋路。新玩家往往憑這些概念來判斷海黃的真假與好壞。其實,海黃的花紋、紋路、線條有許多種形式,不是所有的海黃都有“鬼臉”和“鬼眼”。
海黃的花紋有粗有細,但都很清晰,不顯亂,有流線的,有彎曲的,甚至有直的;以黑線花紋居多,偶爾也能見到深褐色或紅線花紋,多為海南東部黃梨;細花紋的材質顏色往往色差不大,粗花紋的花紋顏色跟材質顏色色差明顯,整體顏色又非常好看,多為海南西部油梨。
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海黃都有漂亮的花紋,許多老料大料,老料的邊腳料做出來的東西就沒有什么花紋,卻又很值錢。
誤區三:海南黃花梨的材質
以材質花紋來區分海黃有無數種,沒有任何兩件相同的器物是相同材質花紋的。
熒光。絕大部分海黃材質,表面都能比較容易打磨出熒光,掃蠟后半透明琥珀質感,溫潤如玉感都出來了,而少數長期泡水的海黃根料或桿料會出現像越黃一樣的材質表面,光打磨不上蠟反而要好看得多。海黃打磨后,表面毛孔較少,甚至沒有,反光感很強。
沉水。海黃氣干密度為0.82~0.94/cm3,僅有少數重的料或成品入水即沉,多數都會有點浮出水面。所以,不沉水就不是好料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
金絲。海黃又分為東部黃梨(顏色發黃)和西部油梨(紅、紫、黑三種顏色都有)。東部黃梨相對西部油梨來說,材質要輕,作為古時進貢皇家的木料,最為出名的形容就是熒光感強,半透明質感透露出屢屢金絲。
熒光、沉水、金絲等常見的形容,都是跟材質分不開的。太把熒光當回事也就走進了誤區,有些人拿木屑泡水來區分海黃、越黃,那也是不嚴謹的,容易誤導人。
?
?
(編輯:陳肖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