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1-01/17/4487fc92394b0e9e302807.jpg)
瓊海石角邊溝村王家老宅 歷經百年風雨滄桑。王裕超 攝
經商路上勇開拓
在石角邊溝村通往王宅的路上,沿途許多農民家中都種有檳榔樹。王春郁告訴記者:“石角邊溝村有種植檳榔的傳統,加工檳榔已經成為村民增收的主要來源。王紹經剛到新加坡時,年輕力壯,不怕吃苦,就是靠挑運包裹檳榔的萎葉為生的。”
咀嚼檳榔,可以生津發熱,提神醒腦,以緩解勞作中的辛苦。用萎葉包裹檳榔,再配上一些石灰來咀嚼,在海南當地早已成為了一種傳統習俗。也許是受到家鄉風物的啟發,紹經公一到星島,便干起了挑送萎葉的營生。靠著一雙鐵腳板兒,王紹經的足跡幾乎走遍了新加坡的山山水水,一擔擔販賣出去的萎葉,也讓他品嘗到了收獲的喜悅。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時刻牽動著紹經的心思。挑萎葉、賣菠蘿的收入尚屬微薄,當把省吃儉用的積蓄匯給遠方親人時,王紹經思鄉的愁緒似乎才得到些許緩解。
“紹經公很有經營頭腦,他用挑萎葉積攢的200元錢,與別人合伙做起了布傘生意。”可以說,販賣布傘是王紹經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商業投資。
隨著在南洋閱歷的不斷豐富,王紹經又到馬來西亞的柔佛州和印尼的山區開辦了土產雜貨店,收購當地的山貨、皮貨等特產,然后再運往新加坡和海南等地做制鞋的原料。憑借著誠信為本童叟無欺的經營理念,王紹經的事業如日中天。
商人重利,但王紹經更重情義。“紹經公當年收山貨、販煤油時,與四位同鄉合伙經營買賣。后來幾位股東先后去世。因為當初合股做生意只有口頭上的協議,并沒有書面的合同。但紹經公仍將原來股東的本錢和紅利分給了他們的后代,并經常提攜這些后人,教他們如何做生意。”
憑良心做事,以誠信立業,讓寬厚無私的王紹經在慘烈的商戰中屢占先機。
紹經街上展雄風
在新加坡,有一條以王紹經的名字命名的街道———紹經街。“在海外,以華僑的名字命名街道,是對華僑貢獻和華僑開拓精神的認可和褒揚。”王春郁的一位曾經到訪過紹經街的王家族人告訴記者,“新加坡東部的‘紹經街’,街道兩邊經營有百貨店、名餐館、服裝店等各式各樣的店鋪,每當節假日,特別是中國傳統節日,這里就成為了海南老鄉經常光顧聚會的地方。”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正值王紹經事業的鼎盛時期。此時,他洞察市場,發現購買地產十分具有投資前景,便籌集資金投資地產,開辦實業。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帶購買了房產和橡膠園。僅在新加坡一地,就有二十多間店鋪。
“紹經公的商業頭腦十分超前,當時在南洋的產業中,不僅投身橡膠園、房產等行業,還在銀行、保險、匯兌等方面多有涉及。”
獨具特色、氣派不凡的王家百年老宅,見證了王紹經情系故鄉,富而戀鄉的思鄉情懷。“石角邊溝村的這處宅子,就是紹經公命家人精心修建的。”
說起紹經公當年在溫泉村修建宅院的情景,如今已有80高齡的劉阿婆仍然十分激動:“王家當年修宅子,十里八村的鄉鄰都很羨慕,畢竟是同村人在南洋闖出了名堂。”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