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大宅
蔡家后人如今大多居住在加拿大,王普君去年6月從印度尼西亞回到祖宅,來來去去后終于留下來,收集整理蔡家資料,配合協助這座宅院的修繕工作。
王普君說,1933年,蔡家森回鄉開始建造這座深宅大院,1934年建成。早在1920年祖傳家譜上就注明“天人合一”的和諧理論,所以整個房屋建筑特別有講究。
蔡家大院包括4棟大房屋,為4兄弟房舍,樓房占地600多平方米,由兩進堂屋、兩側兩層橫屋以及前后庭圍墻環抱而成。共有5座樓梯,樓上樓下大小50多個房間、80多扇門、大小窗戶104個。
群樓間,前有天池,后有天緣山,緊靠著種滿白果樹的白果山。王普君介紹,先有大樹,后有房屋,遠擇的是順水順風之地,創造出人與自然的和諧。
房屋之間那棵巨大的重陽木,如今和周圍的各種樹木均已成為受保護的古樹。王普君說,得益于這棵大樹,祖上老人都長壽,到如今已是第6代的蔡家,新生8男8女就有4位空姐,而且幾代都是龍鳳胎,“其中不乏博士”。
王普君回來后就開始做蔡家文化方面的挖掘,準備做成宣傳冊。但有些東西已被破壞,如門前的天池中已不見荷花,她想把這些東西恢復原樣,以符合祖上所傳的五德精神:自圣、自然、自得、自善、自美。
遠近聞名
1939年,日寇侵略瓊島,蔡家幾兄弟撤回印尼僑居。蔡氏不愿離開故土的母親去世后,大宅就一直空著,由村里鄉親幫忙照看。
近幾年,隨著博鰲亞洲論壇聞名國內外,距論壇會址約三四公里的留客村逐漸吸引世人目光,隱藏在村中的蔡家大院也不時有人來參觀。這座中西合璧的古宅大院,更受外國友人喜愛。
每年博鰲亞洲論壇期間,以及年底旅游旺季,外國游客紛紛前來。院墻上那些斑駁的痕跡和苔蘚,高墻深巷和宅院里的雕梁畫棟,讓外國友人流連忘返,除了拍照,做筆記,有的還表示非常渴望在這外形酷似城堡的大院里住上一兩晚。
王普君說,蔡家有當年的地契,以及自家的碼頭,祖宗在3歲時下南洋就是從留客村私家碼頭順著萬泉河自行漂流出去。像很多海南“番客”(南洋華僑)一樣,發了財的蔡家森兄弟后來雇了腳夫,挑回幾十擔光洋回鄉蓋祖屋。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