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1-03/22/4487fc92394b0ef2970807.jpg)
奇石“沙漠玫瑰”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1-03/22/4487fc92394b0ef2970d08.jpg)
奇石展品之一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1-03/22/4487fc92394b0ef2971209.jpg)
“金兔賀歲”(構造石),產地廣西
大美無言,奇石如斯。
狀似北京鳥巢的脊骨石、形如玫瑰的沙漠石、
遍布“血管”的血筋紅、
蟲洞清晰的樹化石,以及象征吉祥、
財富的金錢蠟等等,
在展覽會上,爭奇斗趣,
不僅讓人大開眼界,
而且拓展了觀者的審美情趣。
“花如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賞石,自古有之,愛石玩石之人,以此陶冶性情,更當作與自然相融的奇妙之道。不懂石的人會說石頭無情、蠢笨,懂石愛石的人會說,方寸之石亦有大千世界,萬般變化。
3月19日開展的海南省首屆奇石精品展,展出了海南玩石界收藏的近200件奇石藏品。
室無石不雅 賞石春秋始
“山無石不奇,水無石不清,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古人對石頭的寵愛與癡迷,滲透于生活中的多個環節,騷人墨客,更以賞石為風雅之事,相互邀玩欣賞,并以歌詞互為酬酢。
追溯起來,我國的賞石文化始于春秋戰國時代。戰國《尚書·禹貢》記載:“泰山山谷產怪石,是貢品”。而最有名的典故,就是卞和與“和氏璧”的故事,也說明從那時起,人們對于石頭就有了很高的鑒賞能力和雕琢加工能力。
據了解,賞石文化萌發于春秋,盛行于唐宋,繁榮于明清,發展于現代。因此,可以說,一部浩如煙海的中國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賞石文化史。
古往今來,愛石、藏石、賞石、拜石的人和事舉不勝舉。唐代詩人李白、白居易、王維,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趙佶,一代文豪蘇東坡、歐陽修,皆是玩石大家。而趙佶更是玩石敗國,因為他個人的玩石愛好,大興“花石綱”,僅僅為了修建他的景靈西宮,就從江南采回太湖石4600枚,耗費之巨最終弄得國庫空虛,趙佶淪為階下囚。但是,宋代的賞石文化也因這位頗有藝術造詣的皇帝而至于臻境,出現了許多賞石專著,如杜紹的《云林石譜》、范成大的《太湖石志》、常懋的《宣和石譜》、漁陽公的《漁陽石譜》等。其中《云林石譜》便記載石品166種之多,并詳細羅列了奇石的產地、形狀、色澤以及開采之法等等,對后世影響很大。
然而,賞石文化的春天還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古時的奇石多駐留于王公貴族、達官貴人、名流雅士,與石頭距離最近的普通百姓卻難得奇石賞玩。時至今日,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奇石文化已從狹隘性的封建貴族文化轉變為普遍性的大眾文化,全國各大中城市紛紛成立了奇石協會或奇石研究會,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奇石展也越辦越多,越辦越好,逐漸發展為一種新興的文化產業。
曾經滄海劫
方顯奇石美
“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比起你年輕時的美麗,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這是杜拉斯名著《情人》中的經典開場。奇石,也如人一樣,愈老愈有內涵愈有價值,愈受歲月摧殘愈顯尊貴大氣。
海南省賞石協會會長史盛東介紹,奇石的審美標準,從古到今隨著人們的生活狀態、意識形態發生演變,但其宗旨有一條:奇石的神韻之美。“形只是外表,更重要的是石頭的韻味。”而奇石的韻味,得益于天地造化之趣,得益于滄海桑田的變遷。正若梅花,經得一番寒徹骨,才有撲鼻梅花香。
奇石的形成,必須經過大自然的千錘百煉,還要有種種偶合的機緣與際遇,要經過風化、磨蝕、沖蝕和溶蝕等多個階段,最后被賦予各種有趣的圖案、動人的顏色。如沙漠石,它的原始材料就是極普通的原巖,但它們通常在地殼中存在了億年以上,歷經了風化、雨蝕、磨礪、水流沖擊、火山噴發、地殼擠壓等種種漫長而又痛苦莫名的外形改造,才最終形成了千奇百怪的石頭。
史盛東說,隨著時代變遷,今人在古代原有賞石審美標準上增加了奇石鑒別要素,即質、色、形、韻、氣,石頭所包含的要素越多,也就越珍貴,越有賞玩的價值。
石雖不能言 許我為三友
以石為伴、以石明志、以石交友。古往今來的賞石名家,因為癡迷于石,留下了許多吟石名篇和愛石的佳話。
詩人白居易是唐代最有名的石迷,他對收集石子很有興趣,并以石為伴,他在《雙石》詩中寫道:“回頭問雙石,能伴老夫否,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
展覽會上,記者采訪到的許多藏家都對奇石有著孩子一般童真的熱愛與癡迷。“不癡迷,難以找到珍品;沒有童真,就沒有想像力,就難以發現石頭蘊藏的美。”昌江玩石人吳育瑞說,“覓石、賞石、玩石、以石會友”,成了他的生活方式。
史盛東有10年石齡了,開始藏石皆由于喜歡自然,又因學美術出身,對奇石更有獨特的品味。他說,石頭也是有生命的個體,下班回家就會去看看他收藏的石頭,摸摸他收藏的石頭,在內心與石頭進行無言的交流。
海南奇石新
初露尖尖角
“舉辦這次奇石展覽旨在向海南人民傳播奇石文化,讓更多的人發現大自然的美,走進自然。”史盛東告訴記者,海南賞石市場起步時間較晚,普及度不廣,多為個人收藏,且石友開始以為海南沒有奇石可供收藏,大多收藏島外石頭。
直到幾年前,有些石友在海南中部地區發現了海南黃蠟石,黃蠟石逐漸走進石友們的視野,海南奇石也如初生小荷,漸露尖尖角。“海南奇石分為造型石、圖紋石、礦物晶體石、生物化石、特種石五大類。”史盛東說,由于獨特的地理、氣候特征,海南奇石別具一格,每種類型的奇石中,都有非常典型、珍貴的品種,如生物化石的螃蟹化石,特種石中的玻璃隕石、圖紋石中的虎紋石等等。
“不僅品種多,分布也很廣泛。”史盛東告訴記者,海南各市縣都有奇石分布。如海南黃蠟石,五指山、七仙嶺、六連嶺、霸王嶺、南渡江、萬泉河、昌化江、珠碧江、毛陽河、保城河等地均有出產,品種有八九種之多。海南具有代表性的奇石還有五指山暢好石、峨蔓火山石和虎紋石等。
此次展出的近200件奇石珍品,大多產自海南。比如,昌江的“血筋紅”,光滑的石壁上細細纏繞著紫紅的細小紋路;澄邁產出的“取材有道”,是一段樹化石,石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蟲眼,蟲洞清晰可見。還有定安產的金錢蠟、澄邁南渡江的黃蠟石、吳育瑞發現的形似鳥巢的脊骨石等等,都是石中珍品。
不過,由于起步晚,相較于其它省市,海南賞石市場并沒有產業化,只是石友們之間的文化交流。因此,海南賞石市場文化氛圍更濃,這是海南賞石市場最大的特點。
“我更希望海南賞石市場保留著其萌芽狀態的清新可愛,而不要過快發展成為產業。希望人們賞石是為了修身養性,親近自然。”史盛東說。
?
??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