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人們只知道海南鐵路主要有石碌-八所、嶺頭-八所、黃流-三亞連接而成的海南西環線,其實海南鐵路還有一段,即海口-秀英線,此四段鐵路奠定了早期海南環島鐵路路網格局。
每一次走進海南鐵路博物館,目光總會不由自主地被停放在館外的車號為6499的蒸汽機車所吸引。盡管它已銹跡斑斑,但掩飾不住深嵌其身的崢嶸歲月——這臺制造于1986年、全長近30米的機車是我國第一種自己設計的干線機車,1996年1月配屬原海南鐵路總公司,主要擔負石碌至三亞客貨牽引任務,2003年5月停運,是海南鐵路歷史上最后一臺停運的蒸汽機車。至此,海南鐵路正式揮別蒸汽時代。
石八線曾一度癱瘓
參加過寶(雞)成(都)鐵路建設的徐繼春是一名老鐵道兵,1957年復員,兩年后他從東北調至海南鐵路工作,一直干至1996年退休。“初到海南,石八線年久失修,再加上臺風襲擊,簡直就是一個爛攤子。”
海南第一條鐵路石八線是日寇侵瓊時期強迫中國勞工修筑的。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后,海南鐵路由國民政府派員接收,因石(碌)八(所)線屬礦山的專用線,故決定由經濟部派員接收,榆北線則由交通部指令粵漢鐵路派員接收。
國民政府官員接收后,對礦山不能組織恢復生產,對鐵路運輸設備缺乏管理和維修保養,石八線處于嚴重破損甚至停運狀態,其中八所至三亞枕木腐朽情況嚴重。1946年,海南遭遇兩次強臺風襲擊,暴雨持續時間較長,鐵路沿線山洪暴發,多處地段路基被沖毀。石八線以昌化江大橋毀壞較為嚴重,有17座橋墩被洪水沖垮,鋼梁倒落江中,鐵路全線中斷,無法行車。
同年11月,國民政府交通部指令粵漢鐵路局負責修復海南西環線毀壞路段,后者成立了海南鐵路修復工程處,決定分三期修復。1947年1月第一期工程開工,后因臺風和經濟方面等原因,修復工程草率完工,并于1947年10月底成立海南鐵路管理處接管該線。孰料,1948年8月23日和9月3日,海南鐵路又先后兩次遭遇臺風襲擊,全線再遭嚴重破壞,已無法行車,此時國民政府瀕臨崩潰,對該線已無力顧及,自此,海南西環鐵路完全癱瘓。這種狀況一直持續至1950年代中后期。
1954年9月13日至10月19日,經廣東省指示,廣州鐵路管理局派員趕赴海南對石八線的機車、車輛、線路等設備情況進行調查,發現許多設備多已損壞和銹蝕,各類路料、配件丟失散落嚴重,通訊設施無存。
“剛接管石八線時,發現日本人留下的機車,日本人強迫中國勞工修的軌道,都破損得不像樣了。”徐繼春回憶。
解放后石八線重獲新生
1955年,中央重工業部組織研究了石碌鐵礦復產的規劃,確定從1956年開始復建。1956年1月,經國家立項投資3547.6萬元,決定恢復石碌鐵礦的生產建設和修復石八鐵路。為節約工程投資和早日通車,鐵路仍利用原有1067毫米軌距進行修復。修復工程由鐵道兵八五零四部隊負責施工,全線土方工程自2月15日開工。
1957年4月30日,石八鐵路全線基本完工,5月11日正式通車運行。修復后的石八線,主要目的是運輸礦石,因此作為附屬石碌礦山的專用線,歸原海南鋼鐵公司管理。通車后經過試運,當年即完成運礦21萬噸。
年近80歲的東方市四更鎮旦場村人文昌顯,一家三代都在海南鐵路系統工作。1956年,老文應召進入海南鐵路系統工作,參加石(碌)八(所)線的修建。“當年修復路基時我主要負責挑土,經常周六和周日都不得休息,有時候春節期間也要干活?!崩衔恼f,但那時候大伙干勁大,雖然累,但覺得很光榮。
每次看到2號館擺放的響墩,老文的思緒都會飄到他當巡道工的時代。石八線建成后,老文當上了巡道工,且一干就是8年。據老文回憶,當年他和其他兩名工友一起,采取“三班倒”的方式巡道,每人每天來回巡道約20公里,一天巡邏8個小時。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