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擺放在海南鐵路博物館外的車號為6499的蒸汽機車,就是當時在石八線上常跑的建設型機車。老文還記得,當時石八線上跑的火車一般都是蒸汽機車。它主要由鍋爐、蒸汽機、車架走行部和煤水車四大部分組成,我國主型蒸汽機車先后發展了8種型號,建設型屬第二種,石八線上常用。
老文說,有時候火車經過時,有些煤不慎掉在枕木上并起火,他發現后就趕緊過去滅火。有時候發現路基下沉了,因為當時通訊不發達,他就趕緊俯下身來把耳朵貼在鐵軌上,憑此判斷火車行駛的方向,然后逆著火車前行的方向快跑半公里左右,用信號旗警示火車司機。“舉綠旗表示列車可以安全通過,舉黃旗表示列車可通過,但應該慢行,舉紅旗表示列車要立即停車。”
嶺八線——三亞——石碌全線貫通
1958年開始,國家確定加快工業建設,提高鋼鐵產量。海南鐵礦當時主要精力放在提高礦石開采產量方面,對鐵路運輸設備的補充、養護、維修以及專業管理等,均感到難以應付。次年1月1日,廣州鐵路局海南辦事處在海口成立。6月1日,海南鐵路辦事處從三亞遷往八所,正式接管石八鐵路。
1984年1月8日,海南鐵路嶺八線續建工程破土動工。次年9月24日,嶺八線及黃嶺段完成鋪軌合攏,全線宣告竣工。10月25日,嶺八線隆重舉行了通車典禮。
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
要知道,海南鐵路原只有石八線50公里和三(亞)黃(流)線94公里兩段運營線,1985年嶺八線建成后,才自三亞市起點貫通至昌江縣石碌鎮,途經一市三縣16個車站。
海秀鐵路
鮮為人知的海口首條鐵路
事實上,1958年3月底鐵道部制定的全國《十五年鐵路網發展規劃》當中,還計劃在第二個五年計劃內修海口至八所鐵路350公里,1960年動工。1959年鐵道部成立了海南鐵路修建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負責具體工作。鐵道部派遣第四設計院第十測設隊前往海南協助建設。可惜后因三年經濟困難和“文革”影響,規劃落空。直至1971年才真正建成海口第一條鐵路———海秀鐵路。
1969年,島外運抵海口秀英港的煤炭,年到達量20萬噸,并且逐漸增加,而海口市運輸公司汽車運力不足,常有大批煤、鋼材等物資壓港待疏。為此,海南區革委會決定自力更生修筑海秀鐵路。
1969年初,由海南鐵路辦事處、海南港航站等單位派員組成海秀鐵路設計小組,負責該線設計。
海秀鐵路正線以秀英為起點,大英山為終點,全線長7.974公里,支線以商業站倉庫后算起,終點站設在物資局秀英倉庫,全長3.309公里。全線設秀英港車站、寶島車站(秀英村附近)及大英山車站三個車站。
1970年4月,海秀鐵路工程動工。海口市機關以及工廠、商店、學校等單位踴躍投入路基土方工程建設。次年年底,終于完成總長13.554公里鐵道的建設任務。
海秀鐵路的投運有效緩解了運抵海口的大宗物資運力緊張問題。從此,秀英港80%的煤炭可直接從船上起卸裝上火車,通過鐵路運進煤場。島外運抵秀英港的大宗鋼材和其他大宗物資也改由火車轉運。
1972年,海秀鐵路開始承運來往于瓊穗進出海口與秀英之間的旅客,年運送旅客達10萬人左右。
在人們的記憶中,海秀鐵路存在的時間不長,因此很容易讓人淡忘。因車輛簡陋,故障頻發,車速緩慢,入不敷出。1979年5月25日,海秀鐵路停運。1985年全線拆除,只剩下秀英一小段約1公里用于建設海口列車發電站。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