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1-06/08/4487fc92394b0f580c6006.jpg)
鄺家潤老人在敘說兩村的革命史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1-06/08/4487fc92394b0f580c670a.jpg)
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兩村建造的關圣廟,后為仲愷鄉第二農民協會會址。
仲愷鄉
農民協會誕生
進到仲愷村村委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面閃閃發光的鏡框,里面是一面很陳舊,但讓人能感覺到力量的紅旗,上面寫著“海口市郊第二區仲愷鄉農民協會”。
該村75歲的老支書鄺家潤老人告訴記者,仲愷村是由“羅陳”和“櫓梧”兩個村組成,兩個村關系非常好,叫仲愷村是解放后的事。
他聽前輩們說,在1924年的時候,村里就來了能讓窮苦人過上好日子的共產黨。當時村子很窮,如果遇上發大水,3年的收成都會受影響。村子里的男人大多從事泥水業,解放前海口市的建筑工人幾乎都是出自這兩個村。這些男人在外干工,見多識廣,所以共產黨和進步人士成立市紅色泥水工會時,成員也均來自兩村人。他們回來以后經常會給村里的農民講解一些革命道理,使這兩個村的人很早就有了進步思想,也是共產黨能比較早地進入到仲愷村的原因。
由于革命基礎比較好,1926年夏初,黨組織派馮白駒同志到羅陳、櫓梧村組建“農協”,7月間,“海口市郊第二區仲愷鄉農民協會”誕生了。由馮白駒任第一任主任。這是海口市革命力量最強、成立較早的農民協會之一。
農民協會成立的當天,兩村關圣廟供奉的關公塑像已經搬走,中間的神龕用竹壁掩蓋,竹壁上張貼著“一切權力歸農會”的革命標語,中間掛著農民協會的會旗。關圣廟門口懸掛起“海口市郊第二區仲愷鄉農民協會”的招牌。
鄺家潤回憶道,革命低潮時,這里的黨組織一如繼往地堅持革命斗爭。當時是把會旗埋在關公像底下,一直到全國解放。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