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徐成章同父異母的弟弟、海口港集團離休干部徐泉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嫂子陳惠英曾告訴過他,他小時徐成章曾抱過他。有一次,正抱著徐泉遠的徐成章突然想起還有事,便將小孩“扔”給陳惠英,說:“我革命工作要緊,小孩就由你來照顧了。革命勝利后,你養的這些小孩,都會有飯吃,有書讀,有工做的!”
是的,徐成章把一切乃至生命都獻給了革命。1928年,徐成章在萬寧分界墟指揮戰斗時,不幸中彈犧牲。徐成章當年的戰友告訴徐泉遠,徐成章臨終時只說了一句話:“你們要努力到底,完成革命大業。”
勇猛剛強:抱定必死的決心
“徐同志神勇,悚人毛骨。”這是時任鐵甲車隊副隊長、后來成為共和國上將的周士第對徐成章的評價。
徐泉遠說,徐成章身材高大,很有力氣,是個天生的武官。看看徐成章的畫像,再看看徐泉遠,會發現兩人在長相上有很多相似之處。
1925年,在進攻廣東潭布炮樓的戰斗中,徐成章身先士卒,帶領鐵甲車隊20多人和另一個排的武裝,兵分兩路向敵人占據的山頭猛沖。到了半山腰,雙方槍聲密集,子彈嗖嗖從身邊擦過,但徐成章毫不畏懼,手持駁殼槍,帶領5名隊員直撲山頭,打退了援敵。參加這次戰斗的周士第對徐成章的英勇欽佩不已,說了以上那番話。
從投身革命的那一天起,徐成章就抱定了必死的決心。從徐泉遠的講述中,我們得知,徐成章生母去世時,只留下他一個獨子。為讓父親老后有人照顧,徐成章力勸父親:“我參加革命,以后都不知是生是死,你得多留個后代。”于是,他強烈要求父親續弦,這才有了徐泉遠。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鋼鐵雄師43軍,正是源于中共最早掌握的武裝力量———鐵甲車隊。說到43軍勇猛的作戰風格,曾經參加海南島解放戰爭的127師作戰參謀、今年83歲的劉兆龍認為:“縱觀世界軍事史,有這樣一個規律:一支軍隊的作戰風格,往往與其創始人的個性和作風密切相關。43軍長期形成的勇敢戰斗,不怕犧牲,艱苦奮斗,同舟共濟的戰斗風格,是對徐成章等人早期作戰傳統的承繼和發展。”
豪杰未必真無情。徐成章的侄媳婦張梅菊告訴我們,她以前就聽伯母陳惠英和村里的老人說過,徐成章其實和氣得很,對村里人都很好。
徐泉遠比徐成章小32歲,比陳惠英小27歲。徐泉遠未滿周歲時,生母便在躲避國民黨的迫害中亡故。他是吃陳惠英的奶水長大的,他們是叔嫂關系,卻以母子相待。于是,徐泉遠也就成了徐成章的“繼子”。這其中的曲折和傳奇,蘊含著多少傷痛和深情!
多謀善戰:機智過人的英雄
張梅菊拿出一本去年出版的新書《演豐之光》,放在烈士故居的窗臺上,翻到《神勇的革命先驅徐成章》這一篇文章指給我們看。仔細讀來,我們才發現,徐成章的機智一點不輸于其神勇。
孤膽入虎穴。1914年至1915年,陳俠農、徐成章率領瓊崖討袁軍連續攻克萬寧、陵水縣城,對榆林、三亞形成包圍之勢。敵軍戒備森嚴,我方派去的策反人員也被扣留。徐成章主動請戰,扮成商人,深入虎穴,與敵班長岑峰等人聯絡,策反其作為內應。一天凌晨,徐成章親率一支扮成漁民船隊的討袁軍,摸黑開進三亞港,迅速發起攻擊,和起義軍一起將袁軍軍官擊斃。
親赴“鴻門宴”。1924年10月,廣東廣寧縣開展減租運動,遭到了當地豪紳地主的頑強抵抗。中共廣東區委派遣鐵甲車隊馳援農民運動。12月,革命政府決定緝拿譚侶松等8名破壞農民運動的禍首。譚侶松為了逃脫罪責,制造假象,設宴招待鐵甲車隊等單位長官。徐成章與彭湃等3人身佩短槍赴宴,在酒桌上逮捕了譚侶松。鐵甲車隊也乘機收繳了反動民團槍支40多支。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