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學校設在莫斯科城里,很注意保密,我們盡量不出去。到野外演習,就去莫斯科郊外的森林。全體學員同紅軍一樣,一律住帳篷,一個班一個帳篷,每人發一塊草墊子,上面鋪一塊床單,再發一條毯子。軍事學校要求很嚴,訓練很緊張。經常在野外進行軍事演習,學習戰術、技術,有時也進行打靶。白天晚上,還輪流站崗放哨,過的完全是正規紅軍的生活?!娛聦W校的教官,全部是從紅軍各單位抽調來的,幾乎都是蘇聯內戰時期各個戰場相當于將軍級別的紅軍高級指揮官……給我們講課的教員,他們有內戰時期的實戰經驗,講課的內容很實際,深入淺出,加上理論學習與實際訓練互相穿插,近半年的學習,在軍事知識方面還是有所收獲的?!甭檸浕貞浀梅浅<氈隆?/p>
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陳錦愛說,有了這樣的軍事學習背景,楊善集回國后十分重視工農武裝。他考察海豐的革命運動后,曾撰文稱贊那里的農民武裝為“東方的紅軍”。在他的倡導下,瓊崖各地的農會在大革命中都成立了農民自衛軍,并在1927年瓊崖“四二二”事變后迅速成立瓊崖特委軍事委員會,并組建瓊崖討逆革命軍,擁有了自己的革命軍隊。
“1927年6月的寶墩會議,楊善集用通俗的語言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反動派手里拿著刀槍,我們手里空空如也,這個理是沒法說的。我們也要拿起刀槍,以刀對刀,以槍對槍,以血還血,不要當書呆子。’”陳錦愛說。
能文能武、一身韜略??上?,楊善集過早地犧牲,沒能看到“二十三年紅旗不倒”后勝利的光輝時刻。
一封穿透歷史振聾發聵的信
這注定是一封穿透歷史振聾發聵的信件。
寫下這封信8個月后,信的作者即在一場對瓊崖革命產生重大影響的戰役中捐軀。
這位才華橫溢的青年名叫楊善集,是瓊崖革命武裝的重要創建人;那場戰役叫椰子寨戰斗,1927年9月23日,他犧牲的這一天,被正式定為瓊崖革命武裝誕生的日子。
“時隔84年,這封信依舊閃耀著思想光芒,透過它,我們可以窺見早期瓊崖革命家的思想理論水平的高度!”省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邢詒孔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十月革命的經驗……很呆板的搬來中國用,是一個呆子……”
這封信寫于1927年1月27日,署名“楊白”,正是楊善集的筆名,原載《少年先鋒》二卷十三期。
《寄旅俄革命同志的一封信》,注明是“為紀念列寧紀念日而作”。通讀全文,曾在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及蘇聯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一年,而后回到廣東領導青年運動的楊善集,針對有些同志迷戀蘇聯生活不思回國工作的思想,言辭懇切地寫了這封信,巧妙地以設答及作者回應的形式,希望在東方大學學習的青年,學成回國“與污濁社會奮斗”,“在實際工作中去學習列寧主義”。
在這封信中,楊善集之才華橫溢、思想睿智,盡顯無遺。他寫道:“……我們要學習列寧主義,來紀念列寧,是不錯的。不過真正的列寧主義,不單單是在莫斯科,在蘇俄。他由圣彼得堡至巴黎,由倫敦至東京,由紐約至上海,世界上處處都布滿了列寧主義的種子,有些已開放幾朵鮮艷的好花……”
楊善集列舉了廣東等地的例子說:“現在這個中國環境當中,隨時隨地都可撞見工農群眾,以及被壓迫的人們,隨時隨地都有列寧主義的真確材料——只要你是一個虛心好學的革命青年!”
蘇俄是革命已經成功的國家,有些青年認為這里革命經驗很好,將滿載一車列寧主義經驗然后東歸。對此,楊善集說:“不錯,十月革命的經驗,是很寶貴的,但,這不過是一些重要的原則。至于英勇的方法和策略,非就地去找不可!很呆板的搬來中國用,是一個呆子,不是一個列寧主義者!真正的列寧主義者,要能夠在革命運動中去找經驗,去找到不背原則的革命經驗!”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