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藝術與收藏
    椰殼上的雕刻時光:尋訪漸漸遠去的傳統工藝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高虹 李幸璜 時間:2011-07-13 15:30:30 星期三

      隱去了浮燥,褪卻了雜念,一把狹長的刻刀凝結了滾燙的熱忱和夢想,在粗礪的椰殼上精工細雕,任時間分分秒秒地流逝。6年前的一次采訪中,海南椰雕藝人忘我的創作情境一直盤繞在記者記憶中。

      今年6月22日,海南日報記者再次走進素有“海南椰雕村”之稱的海口龍橋鎮富道村后,尋訪在市場驚濤駭浪中漸漸遠去的傳統椰雕工藝。幾許感懷,幾許嘆息,畢竟手工藝者的人生,需要耐得住寂寞,在鑿煉時光的同時,也被時光冷冷地鑿煉著。

      千年椰雕的美麗吟唱

      在海南,無論街市或是鄉村,舉目之處就能望見椰樹傲立的身影。2000多年的種植歷史,激發了人們利用椰子的無限想象力,也留下了珍貴的傳統椰雕手工藝。

      椰雕雛型的出現要追溯到中唐宣宗元年(847年)。據唐代劉恂《嶺表錄異》載:“椰子樹,亦類海棕……有圓如卵者,即截開一頭,沙石磨之,去其皺皮,其斕斑錦文,以白金裝之,以為水罐子,珍奇可愛。”唐代詩人陸龜蒙還留有“酒滿椰杯消毒霧,風隨蕉葉下瀧船”的詩句。

      到宋朝時,工藝精致的椰碗、椰杯、椰壺已流行在士大夫宴席之上。

      明、清兩代時,椰雕常被官吏作為珍品進貢朝廷,素有“天南貢品”之譽。在清宮大宴乳茶碗的資料中,也發現了有關椰雕的記載。當時,廣東就進貢了用椰殼做的乳茶碗,碗外壁為椰子殼,凸雕松竹梅紋飾;內壁嵌銀里,古樸而輕巧。特別是雍正時期,椰殼雕器物的造型、紋飾及雕刻的技法已十分精湛。至清末民初,用椰雕作為禮品、用品,已很平常了。

      在抗日戰爭前,海南椰雕已暢銷南洋群島和歐洲各國,還在越南河內的國際物產特覽會上榮獲一等獎。在海口市檔案館,記者曾找到1963年的《海口市手工業出口情況調查報告》:抗日戰爭前,海南椰雕產品年產量高達兩萬多件,其中一萬多件出口外銷。當時,椰雕生產的藝人有百余人。抗戰爆發后,藝人流離失所,椰雕原料短缺,外銷一度中斷。至1950年海南解放時,存活下來的椰雕藝人僅剩十余人。

      椰雕村的落寞變遷

      沿著菠蘿蜜飄香的村道進入富道村,記者立刻感受到了強烈的變化。6年前,一進村就看到村道旁堆得小山似的椰殼及廢料,裝運椰殼配件的小車、拖拉機來往頻繁。而今,村子只剩下滿目寂寥。

      村里懂得全套椰雕技術的藝人,就只剩下80歲的文傳述了。文傳述十幾歲就跟著哥哥學習椰雕工藝,祖先流傳下來的各種雕刻手法都了然于心。他說,以前村里有條不成文的規律,椰雕手藝傳男不傳女,即使入贅的女婿也不傳,而外姓人更是無緣問津。

      但是,這條規矩在解放后被打破了。1955年,海口市椰雕工藝廠的前身———海南特別手工藝廠以8位藝人集體參股的方式成立,首批招了一些椰雕藝人,富道村就占了好幾個,年輕的文傳述也在其中。當時,廠里分為造模、拼接、雕刻等好幾個車間,形成一條流水線作業。也是從那時起,大家廣授學徒,不斷擴大椰雕藝人隊伍。椰雕也很快從原先的碗具、雙耳杯等8個品種,增加到酒具、糖盒、燈座等200多個品種。

      1980年代,富道村的很多老藝人退休回村后,在村里開辦了村工藝廠,把村民再次變成了工人。他們加班加點在椰子殼上畫圖、雕刻,產品源源不斷地運往海內外。在后來海口市椰雕工藝廠反反復復于半停產與生產之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村辦小廠,一度成為海口廠的貼牌生產基地。

    (編輯:謝軍輝)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