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景不長,進入1990年代,富道村的手工椰雕日漸式微。畢竟相比機械加工,手工椰雕工藝復雜、耗時長、價格貴、樣式傳統,又缺乏實用性,富道村的市場越來越小,到最后就再沒有人愿意做手工椰雕了。椰雕村的經濟來源,也從椰雕轉變為農業和外出打工。現在,村里只剩下一間小小的椰殼配件加工廠,承接著一些來料加工,在微弱地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由于眼力和手力退步的緣故,幾年前文傳述已無法再拿起刻刀。他遺憾地告訴記者,自己一直想把這門祖先留下來的手藝傳給年輕人,但村里沒有一個年輕人愿意跟他學,就連自己的兒子情愿替別人做配件加工,也不愿觸碰精深的椰雕工藝。
耐住寂寞的精工細雕
確切地說,椰雕工藝分為椰殼雕、椰棕雕、椰木雕三類。其中,人們利用得最多的是椰殼雕,就是利用椰子殼的天然形態,按設計造型拼接成工藝品,產品有椰碗、茶葉盒、牙簽筒、煙灰缸、花瓶、二胡、拼貼工藝畫等。
椰雕的工藝,首先得從選料開始。文傳述說,要挑選顏色、硬度、厚度都相近的椰子,靠著長年的經驗和眼力,我們能透過包裹在外的椰棕判斷出椰殼的形狀、色澤、厚度、硬度等。接下來,根據椰殼的形狀設計要雕刻的作品。如果是雕刻椰妹、猴子之類的,就需要保留外層厚厚的椰棕。這時,割棕就成了關鍵的一個環節。然后是造模和拼接。造模就是將椰殼在車床上車出想要的形狀。村里人說,文傳述老人的造模技術在村里是獨一無二的,他車出的杯底和底座剛好拼合在一起,連膠都不用粘卻能滴水不漏。而拼接環節也有講究,就是將椰殼切割成一片一片,然后粘合在一起。有時會在拼接前先做一個玻璃鋼模,有時干脆就直接拼接,這當中要克服一個拼合產品易熱脹冷縮的問題。
椰雕的珍貴,體現在工藝上,尤其雕工的技法和精湛度決定著作品的價值。文傳述說,雕刻種類又有沉雕、浮雕、透雕、割雕、圓雕、拼貼、油彩等。除了原汁原味的青殼雕外,椰雕也和其他雕刻材料和工藝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不同的另類之美,比較常見的有鑲錫、鑲銀、貝雕鑲嵌、石膏鑲嵌、檀木嵌鑲、陶瓷拼貼等。
最后一道工序是上油,即在椰雕上涂上一層植物油等材料加以保護。一般上油3年至5年后,再加工一遍,椰雕作品才算基本定型,這樣的作品才堪稱完美。
在創新中傳承發展
“我一生教過400多個徒弟,現在還在堅守傳統椰雕工藝的只有這一個。”文傳述望著自己的關門弟子吳名駒,眼里既是欣慰,也有幾分遺憾。
吳名駒今年36歲,是鄰近的保明村人。16歲的那年,自幼喜愛雕刻的吳名駒到富道村去玩,偶然看到文傳述創作的椰雕藝術品,頓時著迷不已。僅一眼之緣,吳名駒成了文傳述最后一名徒弟,老人將全套椰雕技藝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
然而,這一個“堅持”卻寫滿了艱辛。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10月20日,在省委宣傳部、省文體廳、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省文聯聯合舉辦的海南民俗工藝品制作“能人絕活”評選展示活動中,吳名駒獲得“海南民間藝術大師”榮譽稱號。不久,他又獲得非物質文化遺產椰雕項目傳習人的稱號。去年8月,在世博會海南周上,吳名駒在時尚的世博會舞臺上表演千年椰雕技藝,吸引了絡繹不絕的國內外游客。
“我喜歡創新求奇,時常會在傳統椰雕創作中融入現代藝術,或將椰雕與其他材質結合。”吳名駒說,高檔精美椰雕工藝品之所以失去市場,主要是與市場結合的創新跟不上。最好的辦法是,一方面傳承發揚傳統工藝,一方面提升新椰藝的技術含量,這樣才能增強核心競爭力。但真正的椰雕還是要體現傳統技巧與風格。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