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暖心廬舍”的附近,就是美社村最著名的歷史建筑,18.6米、6層高的“福興樓”。據了解,“福興樓”建于清末民初,當時是為了防盜匪,村民們集資修建起了這個碉堡風格的建筑。當時山賊到村里搶牛、搶羊等,于是美社村的村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修建了福興樓。在抗日戰爭年代,福興樓曾經作為村民抗擊日軍的碉堡。據說,在日軍掃蕩村莊的時候,站在福興樓上放哨的村民發現后,及時疏散了群眾。“撲了空”的日軍惱怒成羞,派遣飛機大炮對村莊進行了狂轟亂炸,福興樓五樓的西北角被炸掉了一個窟窿,后來被村民補上。
1946年,瓊崖縱隊來到美社村福興樓古堡,開展革命斗爭活動。現在,村里還流傳著瓊崖縱隊的英雄傳奇:在敵軍的眼皮底下,一位年輕的戰士爬上福興樓最高層,吹響軍號,高呼口號,號召民眾與敵人血戰到底,敵人的槍口對準了他……英雄沒有留下名字,但福興樓記下了英雄的光輝。直到今天,福興樓的外側墻面上,還清晰可見大大小小、坑坑洼洼的彈痕。
村規民約刻上墻
在暖心廬舍里,安放著“禮讓休風”和“光分鰲極”兩塊石匾。據村中的老人講,這兩塊石匾分別是海南著名學者、教育家和出版家王國憲、曾對顏先后為該村題贈。其中“禮讓休風”意為“守禮謙讓,春風和煦”,而“光分鰲極”意為品格高尚,敢為人先,敢于像女媧那樣“斷鰲足以立四極”,都是贊頌該村的村民守禮謙讓、村風文明。這兩塊石匾已成為美社村村民今天最為驕傲的物什。
良好的村風民風一直延續到今天。在村民廣場一角,《村規民約》刻在了一塊大石頭上;在福興私塾里,《村規民約》掛在墻上……漫步在美社村,美社村的《村規民約》不時進入眼簾。美社村村民組長王永仕說,村里對盜竊是嚴懲的。上世紀80年代,一村民盜竊了鄰居的東西。當時村里按他所盜物品的5倍市價對他處以罰款,并且要求放一場電影給群眾看,電影放映前還要給群眾做檢討。這一事件發生后,經村干部和黨員開會議論,以書面形式形成了處罰條例,即為今天的《村規民約》。
傳至今天的《村規民約》一共有十條,對吸毒販毒、盜竊、賭博酗酒不贍養老人、隨地大小便、破壞公共花木等行為制定了嚴厲的處罰規定。有了《村規民約》的約束,美社村的村風更加純正。“最近幾年間,我們村只發生過一起盜竊事件。”談及《村規民約》的執行,王永仕笑稱“懲罰少有派上用場”。
規范的村規民約,保障了美社村民的“安全感”。外來者甚至可以信手推開一些村民院落的大門。記者推開了一位陳姓村民的大門,院落的主人并不在家,每間的房屋都沒有上鎖,只是虛掩著。屋里擺放有致的座椅家具,仿佛在歡迎每一位來訪者。院中茂密的龍眼、黃皮樹下,來訪者可以愜意放松。
(編輯:陳櫻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