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坡當地居民介紹,每年農歷二月初六至十二是新坡鎮軍坡節最為熱鬧的時候,冼夫人和丈夫馮寶曾經率軍沿南渡江來到新坡,在新坡安營扎寨,進行操練,并于農歷二月初六至十二出兵平亂。如今的"鬧軍坡"活動,就是人們在安居樂業之后,為了感激冼夫人而舉行的模仿當年出軍儀式的活動。
海口市為了紀念杰出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及“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冼夫人,同時豐富市民游客文化生活、提升打造本土民俗文化品牌,截止到今年已經成功舉辦了十屆冼夫人文化節,注重還原民俗本色,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著力保持各地區獨有的特色,同時在促進民俗文化的傳承方面進行大量探索,不僅得到各區鎮人民的廣泛參與及熱烈響應,同時也吸引了大量島外游客前來,進一步帶動了海南民俗文化的發展,推動了國際旅游島建設在民俗文化上的創新。
換花送祝福,海口元宵獨特民俗聞名遐邇 說到海口擁有悠久歷史的民俗活動,就不得不提到瓊山區的府城元宵換花節。
據了解,換花節原是瓊山特有的民間節日,歷史悠久,據說源自唐代。“換花節”起源于“換香節”,唐末已存在元宵張燈結彩、換香活動。“換香”蘊含著當地老百姓互換香火,有換吉納祥,發財旺丁的寓意。后來出于節慶安全考慮,1984年,府城民間“換香”習俗改為“換花”,活動的規模、范圍、區域逐年擴大,形成了凝聚友誼、美好、幸福、歡快為一體的新的娛樂形式。“換花”逐漸成為人們元宵鬧春的主要活動,并演變成年輕人追求愛情的新習俗。
當年,府城作為瓊州府駐地,每年農歷元宵總舉行燈會,花燈竟放之夜,成千上萬的年輕男女、老少便出門賞燈。當時沒有路燈,人們為了夜行方便,手里都拿一把點燃的香燭用以照明,路遇沒有香的的人便送他幾枝,有時偶遇朋友,也用香燭互相交換,互相說幾句祝福的話語,由此演變成了海南島上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特殊的方式。到了后來,隨著電燈的出現,人們漸漸發現花更能代表心意,又輕巧靈便而且還能免掉在人擠人中被香燭的火苗燙傷,于是就大力提倡用鮮花代替香燭和青樹枝葉。從此,每到農歷正月十五,不分民族、年齡的大批人潮便會涌到府城鎮來參加換花節。
近年來,換花節同樣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重視,希望通過換花節,加強對海口瓊山地區歷史文化背景的宣傳,并積極打造此類極具歷史意義的品牌節日,用文化旅游品牌節日帶動產業經濟發展。
2009年,換花節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的關鍵時期,海口的民俗文化活動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用極具特色的活動內容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市民及游客參與,打造宜居、宜業、宜學、宜游的最精最美省會城市,海口的民俗文化活動,仍有必要作進一步的開發。
(編輯:陳櫻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