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02/21/c89cdc6193f810ad56a71c.jpg)
保亭加茂村的黎族婦女在紡線 喜憂參半
黎錦能列入世界級的非遺名錄,不得不提到一位黎族老人———王學萍,正是由于他和一批人一直的努力推動,歷時9年之后,黎錦逐漸由省級(2005年)、國家級(2006年)的非遺項目,最后晉升為世界級,真的是來之不易。作為省民族學會的會長,最近,王學萍又到五指山、保亭、樂東、東方和白沙5個市縣跑了一圈,考察黎錦的保護工作進展情況。“總的感覺是:憂多于喜!”他對記者說。
讓他擔憂的問題是什么呢?缺少經費還是人手不足,或是另有苦衷?
王學萍告訴記者,黎族織錦紡、染、織、繡技藝的保護經費,國家撥付和省里配套的資金都已到位,一些經費甚至已經撥到了市縣,并不缺錢?,F在缺少的是牽頭做事的人,尤其是由于缺少用地,而導致缺少原材料。
原來,根據五項承諾中的第二項———“建立紡、染原料生產基地”,要在相關市縣建立一批棉花、麻和藍靛等植物的生產基地,為黎錦的紡、染技藝提供基本的原材料,需要種植棉花300畝、麻200畝、藍靛植物200畝和其他染色植物2000株。
“但目前在各個市縣的征地工作很不順利,需要省里和市縣兩級政府部門的配合、協調和支持,否則這項搶救性的保護工作,很難實施下去。”王學萍不無憂慮地說,“按這樣的情勢走下去,到2013年年底恐怕難以實現對聯合國的承諾,紡、染、織、繡四大工藝恐怕會消失得更快。”
不過,王學萍也看到一些村、鎮對黎錦的保護采取主動的措施,且有比較突出的創新性成就。
比如,白沙南開鄉就以每月1000元的費用,聘請一位老人在南開村傳授雙面繡技藝;東方東河鎮政府則出錢聘請7位老人(每人每月1200元),為西方村的年輕婦女培訓絣染技藝。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