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素有“無定安不成戲班”一說,從定安走出去的瓊劇人才遍布全省。曾培養出金公仔、傅鑾香等一批本土戲劇傳承人。而在今年7月份,定安縣正式獲海南省文體廳批準為海南省民間文化瓊劇之鄉,奠定了定安在瓊劇歷史上不可撼動的地位。
? 60多歲的吳勝文希望能有個帶頭人來重振瓊劇村輝煌。(南海網記者梁彬彬攝) 在海南,素有“無定安不成戲班”一說,從定安走出去的瓊劇人才遍布全省。曾培養出金公仔、傅鑾香等一批本土戲劇傳承人。而在今年7月份,定安縣正式獲海南省文體廳批準為海南省民間文化瓊劇之鄉,奠定了定安在瓊劇歷史上不可撼動的地位。
而作為“瓊劇之鄉”的典型代表——定安新竹鎮卜效村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就出現了瓊劇表演。老老少少都愛聽瓊劇,并能唱上幾句,群眾基礎深厚,甚至有人以此為謀生手段出走全省各地乃至海外。在海南一些大的瓊劇團,都有來自卜效村的演員。據村干部吳崇富介紹,粗略統計,目前在外以瓊劇謀生的人有30多人,堪稱“瓊劇村”。日前,南海網記者走基層發現,該村的瓊劇表演以及群眾活動日漸式微,村民學習瓊劇的積極性并不高。
卜效村曾兩度自辦瓊劇團
卜效村現有216戶人家,總人口1500多人。據卜效村的老人回憶,在清乾隆年間,這個村就開展了瓊劇演唱活動。據說,最初是從一個名叫吳應欽的老藝人來卜效村創辦木偶戲班開始的,后來藝人吳文煥到卜效村開設科班招徒授教瓊劇,前來要求學藝的人甚多。所教的科班有“桂”字班,“利”字班,“富”字班等。
解放后,老藝人吳鳳文牽頭繼續組織村里的業余瓊劇班到各地演出。卜效村人吳壽民是海南師范大學的退休教師,他告訴記者,上世紀五十年代村里唱戲聽戲的人很多,也曾自辦戲團演出,遠近鄉鄰都會慕名前來觀看,很是熱鬧。不過至七十年代,村里業余劇團演演停停。一些資料顯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卜效村的瓊劇演出活動又開始復蘇,先后辦起了兩個業余劇團,一度繁榮鼎盛,還涌現出象汝魁、月花、月成、發鳳、金英等一批群眾喜愛的演員。
在自辦戲團的帶動下以及外界瓊劇專家的關注下,村里有了瓊劇培訓班,村里學習瓊劇的人越來越多。南海網記者采訪時得知,一些40歲上下的人都能唱上幾句瓊劇,甚至一些年輕人也加入學習瓊劇的行列。在上世紀90年代,村里自辦戲團還多次獲獎。當地政府曾做過一個調查,發現卜效村有57%的農戶參加瓊劇活動,25%的農戶參加瓊劇表演隊伍;全村7至12歲的兒童中,有20%懂得唱幾句板腔;12歲至17歲的少年中有35%能唱5個以上常用板腔;18至35歲青年中有33%精通瓊劇唱腔和參加表演;36歲以上的成年人,有25%的人參加文藝骨干隊伍或各種劇組活動。
正是由于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上世紀90年代,卜效村在當地政府文化部門的支持下,成立了卜效村瓊劇委員會,下設青年組、少年組、家庭組,并開展校園瓊劇活動。
?
相關鏈接:
瓊劇《百花公主》賀新年 名角唱醉戲迷
海口府城換花節:市民游客共同觀花燈品書法聽瓊劇
瓊韻悠揚:經典瓊劇《忠孝富貴家》海口萬綠園上演
?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