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泔水奶”推動食品安全監管
國內乳品市場出現的質量安全問題引發國人擔憂,國外歷史上也曾出現過嚴重的乳品質量安全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推動了相關質量標準和監管體系的完善。
1842年前后,大量外來人口涌入紐約,大批新生兒誕生,很多年輕媽媽無法靠自身乳汁哺育兒女,牛奶的需求量與日俱增。這時,市面上出現了一種“兒童衛生奶”,廣告稱其“營養賽過母乳”。然而此后紐約兒童的死亡率卻很高,而且夭折兒童都喝過這種“兒童衛生奶”。
《萊斯利畫報》通過調查,發現奶商給奶牛喂食酒廠的酒糟,以刺激其多產奶;并且將奶牛關在狹小的空間內,用減少奶牛活動量的策略催乳。很多奶牛乳房潰爛,甚至渾身是病,但這些病牛的奶仍然被用來供應市場。《萊斯利畫報》以“牛奶交易大曝光”為題刊載了一系列文章,將“泔水奶”的黑幕展現在公眾面前。
政界、經濟界名人紛紛向政府施加壓力,要求整頓乳業市場。隨后,巴斯德消毒法在紐約乳企中普及;1906年,美國通過第一部《食品和藥品法》,包括牛奶在內的食品、藥品有了統一的質量檢驗標準。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英國也出現過牛奶質量安全問題。1914年,英國開始了“干凈牛奶運動”,政府對牛奶檢驗并且將其分為三級。這一運動推動了英國對牛奶進行檢查并制定標準。
20世紀50年代之前,在乳制品消費大國法國,牛奶還被裝在鐵桶內運送到零售商的手上,再由零售商將其裝瓶。直到1950年,法國政府強制規定每個人口超過2萬的城市,都必須銷售用蠟封口的瓶裝牛奶。從此瓶裝或紙盒裝牛奶的銷售日漸普及。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