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營養價值屢遭質疑
上周,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研究中心陳淑薇博士提出,飲奶量過多會阻礙兒童建立健康飲食習慣,有機會增加超重及患其它慢性病風險。
香港衛生署助理署長梁士莉醫生補充,市面上的配方奶粉雖聲稱含有不同營養素,但目前仍未有證據證明某些營養素能被幼兒吸收。她說:“成長配方奶粉的熱量較全脂奶高三分之一,引致肥胖的風險更高,它們很多都添加了DHA以及AA等成分,但其實仍未有證據證明營養素能被吸收。”
法國知名科學專欄記者、曾任《營養》、《健康新知》等雜志主編的蒂埃里·蘇卡出版了《牛奶:謊言與內幕》,稱近70年來,法國乳品業游說團體宣傳力量將牛奶締造成現代飲食中的支柱食品。
從1999年起,他收集各種資料,漸漸發現牛奶并不像宣稱的那樣功效強大。普遍認為的優點,如預防骨質疏松癥、糖尿病及一些心血管疾病等,都經不起科學的推敲。每天飲用三到四份牛奶不但不會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病風險,反而很可能增加其風險。而且牛奶和兒童身高增長的“自然聯系”也并沒有被證實。
此后,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所研究發現,大量飲用牛奶會增加婦女卵巢癌的發病率。一項為期12年、涉及7.8萬名婦女的哈佛大學護士健康研究證實了這一點。
很多年來,牛奶被認為是最完美的食物,但它并非無可替代,和任何營養品一樣,它有優點也有局限。人們仍然可以保持對牛奶的喜愛,但需要更平和、更理性地像對待面包、水、蔬菜、水果等其他食物一樣對待牛奶。
延伸閱讀
配方奶粉拯救嬰兒
追求無限接近母乳
配方奶粉拯救嬰兒
李偉
嬰兒配方奶粉的產生并不是源自一個愉快的故事。19世紀之前,人工喂養的嬰兒沒有專門的奶粉,主要食物是米糊、麥糊和牛奶,而采用這類食物喂養的嬰兒死亡率極高,尤其是死于傳染病的比例驚人。18世紀巴黎育嬰堂嬰兒的死亡率約80%;柏林育嬰堂在18世紀的最后20年中嬰兒的死亡率高達99.6%。最主要的原因是育嬰堂的嬰兒無法獲得母乳,只能采取人工喂養的方式。19世紀初,倫敦人工喂養的周歲嬰兒存活率不足1/8。
于是,營養學家們試圖開發母乳的替代品。1867年,德國人尤斯特·馮·利賓發明了第一個商業嬰兒乳品配方,并獲得專利:他把小麥粉、麥芽粉和少許碳酸鉀加入到牛奶中煮沸而成。19世紀末的后25年,又產生了許多類似的乳品配方。
真正嬰兒配方奶粉的產生是在1915年,美國惠氏公司發明了第一個以乳為基礎的嬰兒乳品配方SMA(合成的奶)。SMA配方是將植物油、動物脂肪均質添加到脫脂奶中,使含量接近母乳,這是第一款現代模式嬰幼兒奶粉,目前世界上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大多由此演變而來。
20世紀中期,隨著對母乳、牛奶成分認識的提高,以及嬰兒營養學的發展,嬰幼兒配方奶粉產業快速發展,添加胡蘿卜素、鐵質強化、乳清粉、牛磺酸、核苷酸、低聚糖、DHA、AA等配方的奶粉不斷投入市場。無限接近母乳,是嬰兒配方奶粉研發的最終目標。
(編輯:童言)